古老的中国农耕文化土壤,诞生养育了中国独立特行的龙文化。《说文》十一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龙为神物。它能给人带来丰收与平安,因民众崇拜,龙舞便逐渐形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龙舞”早已普及重庆市、县各城区,甚至周边区县,其中以普子镇的“普子铁炮火龙”最为出名。
普子镇位于彭水北部,属典型的高山地区,居七曜山一侧。与黔江区、石柱县接壤,也与湖北省连界,处于巴蜀楚黔多地域文化及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区,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普子铁炮火龙”在此久负盛名。
普子铁炮火龙是我国城乡诸多民间龙舞中极具特色的一种。龙形设计、编扎裱糊工艺、彩绘、上光固化等制作工艺风格独特。龙体内照明油捻的制作,舞龙的队形与动作编排,节庆时出龙烧龙的民俗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舞龙时用上铁炮发令助威及土制铁末火花烧龙等因素,使普子铁炮火龙十分别致且充满神秘色彩,使其在诸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独特地位。
龙是能兴云驭雨的神物,人们赋予它蓬勃的生命和善良的心地,它能给人类带来幸运与吉祥,这是数千年来龙为中华民族喜爱的原因,并进而形成龙神崇拜,龙舞就是在这种民众心理为基础的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舞龙自何时始,至今无定论。但彭水民间却流传着“龙灯本是唐朝兴”的说法,并流传着与《西游记》中魏征梦斩泾河龙王,龙王死缠太宗的类似传说,为超度龙王而兴元宵耍龙灯。普子铁炮火龙是否出自唐代,尚无文字可查,但彭水唐时是黔州治所,唐初的几位重量级政治人物,如唐太宗废太子李承乾、辅宰长孙无忌、唐高宗废太子梁王李忠、唐太宗十四子曹王李明、唐高宗子霍王李元轨,以及高丽(今朝鲜)知留后事泉南建等都先后流放于此,加之此地为当时南沼、昆弥(今云南大理、洱海)等地赴长安进贡的必经要道,这使唐都文化如舞龙等的传入完全可能。据访,民众说当地玩龙世代相传从未中断。现冉家玩班已经传至第四代。
普子铁炮火龙历史悠久,型制完整,制作精致,特别是“黄烟”、“铁末火花”及“油捻”制作工艺稀异而成熟,突显其特色与重要价值,使其在民俗学、民族艺术学等多种学科的存史、研究及该艺术的传承、弘扬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不可或失的学术价值与标本价值。
普子铁炮火龙是一个包含多项内容的成套工艺,其中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即龙身的制作、油捻(即龙身内所点灯火)的制作、黄烟与铁末火花的制作与玩龙的技艺。
普子铁炮火龙是大龙。俱用竹、木、纸扎糊成形,并用麻布相连。因世间无真龙的形象可依参照,在扎制彩绘时,则按传说中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虾、耳似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为据,腹中置“油练”作灯火照明,故称“龙灯"。
普子铁炮火龙的出龙时间,按传统一般在正月。即上九(农历正月初九)辰时请龙(对龙头开光),申时出龙,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亥时后烧龙(除留下木制的龙骨架与龙把子外,将当年竹扎纸糊并彩绘的龙身拆下烧掉以送龙升天,来年再重新扎制)。其间玩七夜。白天不玩,因白天铁水火花燃放不出效果,故无声势。玩龙的目的,除欢庆当年丰收及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外,还依照传统在元宵夜的“灯节”上一展雄威,尽兴释放玩龙汉子们的激情,给民众制造年节的欢乐,将一年仅此一次的年节推向高潮。
普子铁炮火龙的龙身由单数节组成,一般为11、13、15节不等,一人执舞一节,耍龙尾的多为滑稽可笑的小丑。玩铁炮火龙,必须有与之配套的“铁炮”、“黄烟”与“火花”。铁炮三声巨响,为首一人举一裹着红绸的“巨宝”跃出,紧跟““巨宝”之后的,就是张着巨口的长龙翻腾出场。随之锣鼓唢呐齐鸣,玩龙大汉大吼着“哦哦”之声,前面耍“宝”的人将“宝”上下翻滚,龙则随“宝”翻腾奋力抢“宝”,并做出神龙出洞、神龙抢宝、神龙滚滩、神龙缠腰、神龙穿尾、神龙跃门、神龙穿花、神龙入海等动作。
龙入场后,必以黄烟低喷场地,使近地空间充满黄白色烟雾,以隐玩龙者身体,使见龙不见人,龙便在黄色的雲烟中翻滚腾跃缠绕出没。以合《易经》讲的“云从龙”的意象。在这腾龙的四周喷放着铁末火花,这可是一道道名副其实的“火树银花”!火花放射时声如雷嘨,加上跟着龙燃放的长竿鞭炮,及锣鼓声和玩龙壮汉的吆喝声混成一片,其阵势与声威,真是震天撼地壮烈无比,令人惊心动魄。玩龙汉子们就图在这威猛的阵仗中过把玩火龙的瘾,而观赏者更是大饱眼福。瞬间,过年的欢乐与狂热便被推向了极致。
普子铁炮火龙虽与国内众多舞龙皆属同源同宗的传统民间民俗舞种,但因其诸多元素与众有异,故突显其独有的色彩。
特色一:以铁炮加入龙舞。铁炮源于苗族婚嫁喜庆鸣放时用,为指挥龙的出行,并以之壮出行声威,故以铁炮加入,三声铁炮巨响,龙即翻腾出行。
特色二:黄烟绕龙与铁末火花烧龙。普子铁炮火龙玩时特制燃放“黄烟”以绕龙身,龙舞时近地黄烟几乎遮罩了玩龙人的身体,让人看到的似乎只有龙在黄中带白的云雾中翻腾滚动,煞是神奇。
特色三:油练的制作。“油捻子”对于龙体(龙灯)的照明,可谓一绝。它不怕风吹雨淋,随龙怎样翻舞始终不熄,且明亮度好,比当今的手电筒还明亮得多,在过去无电器可用的情况下完美解决了黑夜舞龙的照明向题。
特色四:特殊的玩法。先以脾?灯到村寨每家每户投帖,通知主人接龙,且接龙人家必备烈酒以海碗招待玩龙汉子(叫“灌龙肠子”)这一习俗,是苗族迎宾习俗的移植,使它具有特定民族习俗的依存性,为其他地方未有。
特色五:龙头扎制裱糊绘饰的独特性。龙的造型,严格按传说中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虾、耳似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加以扎制并彩饰。
普子铁炮火龙不仅在彭水极负盛名,久成名牌。其习俗分布早已普及县内城乡,甚至周边区县。但因社会发展带来的各领域深刻变化,近年来,普子铁炮火龙这门古老技艺在本地反而出现了难以为继的窘境。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极需特殊的保护。
普子铁炮火龙代表性传承人,潘中仁,男,1954年生,汉族,普子镇鼓田人。潘中仁掌握“普子铁炮火龙”的龙、油捻、黄烟、铁末、火药、火花的全套制作工艺。从事舞龙表演40余年,主持舞龙表演戏班事务20余年,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成为民间舞龙高手,目前有20余名弟子,为弘扬“普子铁炮火龙”的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沿袭下来的陈规也随之改革,所扎制的龙不再焚烧掉,且玩龙时节也不固定在正月,只要有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均要玩龙助兴。玩龙时虽黄烟照放,但为安全考虑,铁末火花已不对准龙和人喷射,而是朝空燃放以造气氛,使当今的铁炮火龙在更具表演性与观赏性,也降低了惊险与刺激。不过,即是如此,要玩普子的铁炮火龙仍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做许多配套准备工作。
普子铁炮火龙是一种形式独特的龙舞,其以铁炮发令助威、以黄烟护龙,特别是以铁末火花“烧”龙等多种特异色彩,使其在民俗学、民族艺术学等多种学科的存史、研究方面都具特殊的不可或失的学术价值。它在龙的形态制作上因其严谨的依源性与传承性,使其具有艺术生态学上的标本性价值。普子铁炮火龙是重庆市优秀的民族民间龙舞品种,抢救、保护、弘扬、振兴彭水普子铁炮火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迫切诉求,是建设独具特色的重庆传统文化特别是重庆龙文化的需要。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