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地龙灯

项目编号:国Ⅲ扩-Ⅲ-4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地龙灯


一、概述

  地龙灯,当地称“巴地梭”,是土家族一种独特的民间龙舞,现流传于武陵山腹地来凤县的大岩板、板沙界两个相邻的土家山寨。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每逢春节和端午节,两村地龙灯走村串寨游舞四乡,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地龙灯表演除娱乐外,在当地还有驱瘟镇邪、祈求人寿年丰之意。




二、历史沿革

  据清同治《来凤县治》卷之二十八风俗志记载:《正月》上九日至元宵,城乡有地龙等之戏,杂以凤虎麟鱼诸灯,或扮童子,锣鼓争喧,爆花竟放,观者填衢达旦。地龙灯在来凤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关于“地龙灯”的传说,民间有几种说法:

  其一,地龙灯有一个“龙生虎养凤遮荫”的传说。相传秦皇三太子不满父亲暴政,与北海龙王的三公主相爱,生下一个强壮的婴儿,老虎来喂奶,凤凰来遮荫,婴儿长大后力大无穷,其人就是推翻秦朝的楚霸王项羽,楚霸王建功立业后,为不忘龙虎凤生养之恩,令民间扎龙凤以祭之。人们为纪念楚霸王,就玩起了地龙灯。

  其二,传说很久以前,秦始皇有一根赶山填海的赶山鞭,只需将鞭子摔响三声,就能赶动高山大岭,所以秦始皇打算把东海填平。东海龙王知道这件事之后,非常焦虑,但没有办法阻止秦始皇的行动。这时,龙王的三公主化身凡女去引诱秦始皇的太子,再让太子去阻止这-填海行动。秦始皇却执意不听劝告。太子无奈之下,只好偷走了赶山鞭并连夜逃走。三公主得知此事后也趁夜逃出了龙宫并在途中生下王子。这时天色渐亮,还迟迟未见太子踪影,三公主不敢违反龙宫规矩,无奈之下将婴儿放在沙滩上,说:“莫怪母亲无情,只怪你父不准时赶到”,说完便回到龙宫。午时,沙滩被太阳烤的滚烫,婴儿发出如同炸雷般的哭声,惊动了一只吊睛白额母虎,来到沙滩便给婴儿喂奶,如同亲生虎崽一般。同时,又从凤凰山上飞来一只巨大的彩凤,张开宽大的翅膀,为婴儿和母虎遮阳。婴儿长大后力大无比,本领高强,据说此人就是后来土家族的祖先田好汉。他为了纪念自己的父母,感谢虎凤的养育之恩,每年正月十五之前,就令所有土家族人扎起长龙由彩凤老虎相伴,还配上龟、蚌等角色,成为土家族地域玩龙最精彩的一种玩龙活动。地龙灯就是在这种传说中兴起的。

  其三,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玉皇大帝封泾河龙王为雨布大臣,并对降雨作了严格的规定,即城内三点,城外七点,这样才有利于百姓五谷丰登、安居乐业。有一天,泾河龙王的三太子鳌炳贪玩偷走了玉玺,冒充泾河龙王行使布雨大臣的职责。他无视天规,逆而行之,使民间年年遭荒,百姓饥饿。玉帝查明此情后,怒不可遏,下令魏征监斩将其除掉。此后,其父泾河龙王继续接管布雨大臣一职,从此,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从那时起,百姓便在每年正月十五玩地龙灯,以此来谢泾河龙王的布雨之恩。




三、道具器材

  “地龙灯”的表演道具基本上由龙、凤、龙宝、老虎、蚌、龟、鱼组成。用竹篾制作,古朴精巧,色彩鲜艳夺目,造型美观别致,主要器材为元宝、龙、凤。

  1、龙宝:龙宝直径30厘米,先由竹篾制扎成圆环,中穿铁丝为轴可转动,元宝的四周镶嵌铃铛,然后将铁丝固定在半圆形的铁环上,铁环两边系彩带,下端安装100厘米木把。

  2、龙:龙头全长180厘米,高90厘米。配装龙角、龙额、龙眼、龙腮、龙嘴、龙舌、龙须、用竹篾扎骨架,骨架外糊草纸,然后勾线绘色。龙衣长约900厘米,宽约300厘米,用红布、黑布缝制,并绘橙色鳞片。龙尾扎成长100厘米,直径45厘米,尾部成鱼翅状,并安两条背带。

  3、凤:由凤头、凤翅、凤身与凤尾等四部分组成。凤头高约60厘米,颈部最宽直径25厘米,凤嘴长约15厘米,凤冠高20厘米,垂冠长约15厘米。凤翅长100厘米,宽50厘米。凤身上端直径30厘米,全长60厘米,尾部为锥形。凤尾长80厘米,宽5厘米,铁丝为骨架,双层布裁成长条波纹状作凤尾羽。




四、基本内容

  地龙灯土称“巴地梭”,独存于来凤县旧司乡的大岩板、板沙界两个土家山寨。地龙灯表演于每年春节和端午节,可在街头、坪坝或住宅的堂屋、院落中进行表演。

  地龙灯由一男子举“元宝”(龙珠)引龙。9人舞地龙,其中1人执龙头,1人背龙尾,7人藏身于宽大的龙衣中游舞。另有1人上套凤头,肩挎凤身,凤身上方架一对展开约300厘米的凤翅。还有1人玩虎,1人玩鱼,1人玩蚌,1人玩龟,4人奏乐表演的民间广场艺术。每逢佳节,地龙灯队游舞四乡,遇到人群簇拥,鞭炮齐鸣的欢迎场面,即停下来开始表演。

  地龙灯其舞蹈套路和动作现存12种,即“龙出水”、“龙抢宝”、“龙飙滩”、“之字拐”、“龙卷饼”、“龙抬头”、“龙过桥”、“凤骑龙背”、“三星岩”、“龙上树”等。从始至终龙、凤、玩宝者配合默契,动作灵活多变,形象栩栩如生。地龙灯与其它舞龙最大区别是地龙灯表演不用木棍,由一男子举“元宝”(龙珠)引龙;9人闷藏在龙衣内依次抓腰带,全凭感觉和默契配合,使之翻腾舞动,气势逼人。同时,地龙灯还一直与凤共舞或龙、凤、虎、龟、虾等同场演艺,场面十分热闹和壮观。当地群众把地龙灯的基本艺术特色编成顺口溜:地龙灯,地龙灯,不用蔑篓不用棍,巴地梭着走,活像真龙行,舞的人弯着身,站的骑马裆,走的弓箭步,变短犹如狮子灯。




五、传承与发展

  地龙灯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不用专门拜师授徒。其主要传承方式,一是家传,二是喜好者随灯队观看模仿,技艺成熟后参与表演,来凤县内玩地龙灯主要集中在旧司乡大岩板村和板沙界村,历经五代,远近闻名的代表艺人有:第一代传人李永禄,第二代传人李明安,第三代以李英为首的传承人共计24人,第四代以邓斌为首的传承人共计14人,到第五代以周发荣为首的传承人共计14人。

  其中,代表性传承人李英,1931年生,土家族,兼作裁缝,参加过志愿军赴朝作战。祖辈几代人都是玩地龙灯的行家里手。李英自幼聪慧,是当地最有影响力的地龙灯队组织者和表演者。1984年,还带领地龙灯队参加了湖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获了银奖。李英为地龙灯的挖掘、传承、表演和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代表性传承人邓斌,男,1932年生。从小受父辈影响,酷爱地龙灯、板凳龙、草把龙等民间舞蹈艺术,为弘扬地龙灯这一民间艺术,他自发组织本村村民操习玩龙技艺,先后带徒授艺300多人,其中有20多位中青年人成为优秀传人。

  目前,地龙灯的传承基地主要有板沙界村传承基地、大岩板村传承基地、圣德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基地。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其余由来凤县文化馆、圣德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提供


相关视频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