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澳门鱼行醉龙节

项目编号:国Ⅲ扩展-Ⅹ-85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澳门鱼行醉龙节


一、概述

  舞醉龙是盛行于澳门的一种民间传统节日活动,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早年香山县的鱼贩移居澳门时,即把舞醉龙风俗带来澳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即佛诞节,都要举行盛大的舞醉龙活动,现已成为当地具有浓厚中华文化色彩的民间传统风俗。舞醉龙健儿们一起闻鼓声喝酒,一起舞动以木制龙头、龙身、龙尾,借酒意醺然之际,动作豪迈,万人空巷,场面壮观。由于舞醉龙活动风格独特,深受当地居民及游客欢迎,此民间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澳门鲜鱼行总会均依例在三街会馆举行醉龙开光点晴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后,舞醉龙队伍便穿梭于澳门的大街小巷。现此风俗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澳门民间盛事,尤其被祖国大陆及各国游客所乐道。



二、历史沿革

  舞醉龙源自两百多年前的广东省香山县(今澳门、中山、珠海)。据《香山县志》记载: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诸神庙雕饰木龙,细民金鼓旗帜,醉舞中衢,以逐疫。

  在澳门,关于醉龙的传说故事多样。其中一则:南粤古为蛮荒之地,山岚瘴气,四时不散,毒虫猛兽,四处出没。传说古代某一日,一位和尚喝醉了酒,在山林乱闯,遇到一条大蟒蛇。和尚出醉拳将大蛇杖毙,并截为三段,其蛇血流入溪水之中。和尚继而高擎死蟒挥舞,此时却有奇迹出现。蛇血流渗所至,长出了一种小灌木,名为栾樨树。乡民舀溪水配一枝栾樨叶饮用,竟然百病全消。用以煮饭,儿童健康,老少平安,遂将此大蟒喻为神龙之后,每年届此,族人都聚会庆祝,并舞三截龙以谢神恩。为仿效和尚当日舞蟒之雄姿,舞龙者皆要灌酒至酩酊,方为虔诚。自此之后,每年皆有舞醉龙之习俗,并伴以煮龙船头饭,以祈除百病,疫病消除,乡民安康。平时更以栾樨叶做成栾樨饼,作为应节小吃,以图大吉大利。

  另一则:相传几百年前,广东香山县有一条小河,名叫“龙塘孖树坑”。有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和尚,到小河边洗澡。他刚脱衣服,一条大蟒蛇便闯了出来,直向他奔去,那和尚拔出宝刀,將蛇斩成几截,丢在河里,把一条河水都染红了。这时正好来了一个老渔翁,他刚喝过酒,还带着七分醉意,看到河里那几截浮游不定的蛇头和蛇尾,觉得很有意思,便醉意朦胧地把它拾起来,并手舞足蹈地跳起舞来。说来也怪,这条大蟒蛇居然死而复生,变成了一条神龙,卷起一阵清风,腾空飞去了。那剩下的几截蛇身,被水推到岸边,不久便长成了几棵小树。这几棵小树长得很快,三天就长了五尺高,三个月就长成了一棵绿叶婆娑的大树。更为奇怪的是,到了第二年四月初八前后,这几棵树还发出了一阵阵奇特的香气。

  这一年夏天,香山县瘟疫流行,遍请名医,广採良药,都不奏效,死了很多人。那时河边住着一户穷苦人家,请不起医,也买不起药,闻到岸那些树的阵阵奇香,便去摘了一把树叶,捣烂冲糖水喝,顿觉精神爽利,病也好了。于是大家纷纷採用,那树也奇,居然採之不尽。它帮助人们避过了一场灾难,人们称之为栾樨树。以后但凡有个头疼脑热,也喜欢冲碗栾樨糖水喝。特别是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前后,家家都拿栾樨叶做成饼食,参拜神佛,一则报答神龙救命之恩,二则可祛病延年。初八那天,人们还跳醉龙舞,来纪念那个有意义的日子。(叶春生:《岭南风俗录》,1997。)

  后来时移世易,大批广东中山人移居澳门落脚谋生,澳门的鱼行业九成以上都是中山人,他们都习惯在农历四月初八舞醉龙以缅怀祖先的开拓精神,祈求族人健康长寿,平安吉祥。

  澳门最初舞醉龙的人员大多是卖鱼业中的买手(从鱼栏进货的人)、卖手(又称市贩、贩仔、在街市卖鱼的人),彼此多是合作伙伴,舞醉龙则体现了当时老一辈鱼贩思乡的情节。关于舞醉龙的表演,传到今日已经有三、四代。据舞醉龙第二代传人刘惠洪讲述,在他十多岁时,已经由澳门鱼行负责操办醉龙节,距今已是八十年前的旧事了。




三、道具器材

  醉龙舞的道具是木龙。木龙制作多用樟木、檀香木、金丝楠木、坤甸木、红木等坚硬杂木为材料,以各个年代的绘画特色为蓝本雕刻制作,如明代的“猪嘴龙”、清代的“鹿角龙”等。从古到今,木龙在装饰上,除雕刻精美之外,在庙宇供奉时和舞动时,多在龙角上插上金箔或用金纸刻成花叶状的装饰物,以示舞龙者的“神心”。在龙角的制作上,旧时所用为木头,今日因鹿角更为生动形象,所以多用鹿角。除开叉角、鹿角之外,还有与龙头连在一起镂空制作(这种制作,更便于舞动)。在彩绘上,主要以朱赤为重彩,多以青、赤、黄、白为主调,黑色作点睛。另外,旧时的木龙,龙嘴上是没有龙须的。另外,醉龙舞还需要用到酒埕,以及鱼行鼓、锣、钹、鼓槌、锣槌等伴奏道具。




四、基本内容

  首先祭配仪式,每年四月初八早上九时半,醉龙都在澳门三街会馆,即关帝古庙前隆重举行开光(点睛)的仪式。开光点晴丶挂头彩仪式,一般由庙宇主持,由龙队负责人或地方仕绅、官宦主礼,有如下仪式:

1.典礼开始(鸣炮)。

2.全体肃敬。

3.恭请点晴者暨贵宾就座。

4.奏乐(锣鼓钹打礼鼓)。

5.行献礼:上香、献花、献酒(初献酒、再献酒、三献酒)。

6.祈福众神、恭读疏文。

7.恭请点睛者执笔点睛。

8.焚化金银财帛。

9.礼成(鸣炮)。

10.醉龙表演开始。

  舞醉龙,以“醉”为根本,醉龙以“醉”为最大特色。舞者先要自灌米酒,在半醉半醒时,仪态万千,因而引起围观者不绝的喝彩声。巡游时,一边有舞者手握龙角舞动,另一边有数名大汉手拿酒坛“虎视眈眈”,一见舞者稍为清醒,就立刻上前灌饮或洒酒,务必使舞者保持高度兴奋的状态,被灌者在饮酒后再度投入,翩翩起舞。在整个巡游共约十小时的活动中,每个舞者约饮十多斤米酒,酒量惊人。

  舞醉龙的套路阵式。舞龙只有龙头和龙尾,龙身则是靠观众想像和补充,可长可短。“龙身”是上翻还是下滚,均留有大量的空间给围观者去想像。

  舞醉龙没有明文规定的套路,由于舞龙者均有武术功底,常将所学武术步伐与姿态融入舞醉龙之中,只要龙头龙尾互相配合、互相默契就行。前进的路线是蛇行型,当龙头单脚蹬高(俗称“金鸡独立”)时,龙尾就蹲下坐低。当龙头右边斜举时,龙尾就左过插下。龙头若左旋,龙尾则右转,以平衡、自然取胜。

  舞者的眼神极为重要,与戏曲表演的“关目”不遑多让,眼神始终跟着龙头而去,舞者适当加以翻滚动作。在阳光映照下,加上米酒四喷,真是出神入化。学舞醉龙,最紧要是“腰”和“马”。“腰”是指腰力,“马”是扎马步。这些都牵涉到舞者的武术功底,只要具备了这些基本功,谁都可以舞醉龙。通常先是舞龙尾,熟练了就舞龙头。历年都有年过七旬,白发苍苍的舞龙头者,观众无不举起大拇指称赞“老当益壮”。舞醉龙是九龙一齐巡游的,关键是众龙的龙头龙尾互相配合。

  舞醉龙主要有两种步法,一是踩云步:像踩在云头上的舞步,踩下去脚步虚浮的,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脚步的醉态就靠这踩云步来演绎。二是飞仙步:持龙头的右手与左手像大鹏展翅似地张开,呈对角线一高一低,时而单腿独立,如同神仙飞天一般。

  有了腰和腿的功架,加上这两种步法的熟习,龙头和龙尾互相呼应:有时龙尾跟随龙头而动,又有时龙头逐龙尾而游,高低、左右、前后、上下,讲究连贯、和谐。因为是醉态,它不可能有不醉般的固定程式,可以自由发挥,创造更加优美刚健的姿态。




五、传承与发展

  据澳门鲜鱼行总会何智新回忆:澳门鱼行人很爱国,1937年日本人侵略中国,鱼行的档摊带头义卖,街市上下挂满红红绿绿的标语:“不畏横行蟹”!(蟹指日本侵略者)“七七大明虾”!(“虾”谱音“吓唬”的“吓”,“明”是“明明的意思,指出“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日寇明目张胆欺负中国人的侵略行径)、“中华大胜利”(是指“龙”,“利”与“脷”同音・“龙”即“挞沙鱼”,预示邪不胜正)。当时的鱼贩读书少,没文化,标语是请鱼栏的账房先生写的。他们巧用粤语的谐音及一字多义,或用比喻的手法,借他们行业的鱼虾来发挥,以表达他们对日寇的控诉和抗日必胜的信心。鱼行义卖后尽捐(即连本带利),捐献给当时的抗日救灾会。而鱼行同业举办舞醉龙巡游的经费,也是靠同业募捐而得来的。

  抗战后期,澳门醉龙停舞。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舞醉龙重上街头。1949年又停了下来,1959年再重舞。1966年内地文革“破四旧”,澳门醉龙舞又再次停了下来。1981年,醉龙舞重出江湖,越舞越兴旺。

  其中1959年的重舞醉龙是令人难忘的,1959年时,澳门鱼行的形势比较严峻,行内人心如一盘散沙。鱼栏主和鱼贩子毕竟不是同一阶层,各有各的政治取向和打算。当时在公海上有持枪海盗截劫渔船。在岸上又有流氓分子骚扰鱼台,“声大夹恶”,拿了鱼不付钱。还有黑社会霸占码头,收保护费,甚至踢人入会。还有恶霸恃势凌人,被称为“街市皇帝”,动辄加租、处罚并伤人。鱼贩被逼,曾集体上澳门市政府请愿静坐。

  面对以上困境,澳门鲜鱼市贩职工联合会骨干分子商议,为团结同行,重舞醉龙,鲜鱼市贩在四月初四开筹备会,初五募捐,鱼栏最后也响应参与。到了初七,组织好了醉龙、醒狮和功夫表演,但却过不了澳门市政当局那一关。因当时澳门当局治安条例规定,凡十三人聚在一起可被视为非法集会,可被检控。于是鲜鱼市贩派出代表向澳门总督请求特许巡避。代表们指出,以前的葡国节日活动曾经邀请过舞醉龙助兴,澳督府也有官员确认有这一事实。结果,在原定四月初八上午十一时醉龙开光前的十时四十五分才获特许,于是舞醉龙又重新跃起来了。

 醉龙一舞,人心趋向,以前各自学功夫为了防身的武术爱好者,又聚在一起,那些平日欺负鱼贩的“街市皇帝”亦望风而逃。

  从1981年起,澳门将四月初八改称“团结日”,并作为醉龙醒狮汇演的主题。1981年,醉龙回故乡中山,万人空巷,盛况空前。醉龙源于中山,但因历史的原因,中断而失传。澳门的醉龙重返故乡,唤醒了当地不少民众的回忆。

  多年的醉龙醒狮四月初八巡游,鱼栏主和鱼贩曾几经交手,几经合作,终于在1991年联合成立澳门鲜鱼行总会,团体不断壮大。目前舞醉龙的传承谱系,大致可分为师傅谱系和家传谱系两种。历年来无论哪种方式,所有曾参与其中的团体与个人,多年来均一直致力于这项民间活动的传承与发展。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其余由澳门鲜鱼行总会提供。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