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北市摔跤源于清朝满式摔跤(满族语为“布库”),并融合了汉族的角抵,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不但是沈阳的第一跤场,同时也承载了老沈阳半个多世纪的记忆。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项民间体育活动,而且是展现沈阳人精神面貌、凸显东北地域文化的一个窗口。
沈阳北市摔跤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曾被誉为百戏之首,又称武相声,既是体育项目,又是文化娱乐项目。沈阳北市摔跤表现了摔跤手的智慧与才智,如形容轻松摔倒对手为“探囊取物”或“不费吹灰之力”。师傅教育徒弟不要自满、骄傲为“自大一点臭”等。沈阳北市摔跤爱好者之间的比赛不是盲打,而是遵循规则,即谁赢谁是君,谁输谁是臣。同时,沈阳北市摔跤也是满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
沈阳北市摔跤的特点是武术加摔跤。沈阳北市摔跤是在继承郝明九、辛建侯形意拳和刘宝瑞查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练绝活有“千手别、腰上飞、身龙摆尾、夜战八方、寒鸭浮水、苏秦背剑”等。在比赛的过程中有解说、切口、笑话、买卖嗑。互掺其长,融会贯通。
沈阳北市摔跤源于满族的“布库”。布库属于中国北派的东胡系,源于鲜卑,乌桓,柔然,匈奴等民族。据清史书记载,1632年,清皇太极在同蒙古王公的公盟中曾订有“一跤定君臣”之约,双方选优秀跤手相搏,结果满族跤手获胜。据满文档记载,清皇太极天聪六年,太宗赏三力士,将在布库中获胜的三力士门都、杜尔麻、特木黑,封为“巴尔巴图鲁”(满清勇士称号)。据清《开国方略》记载,“崇德三年,太宗征明率三军西出怀远门,演武场令试炮,试射,演布库毕,赐宴”。
满清入关后,在康熙八年建立善扑营,即清王朝的国家摔跤队。善扑营分左营和右营,时间从1669年持续至1911年。此期间涌现大批的优秀跤手。其中有挡可查的神力王就有好几位,如康熙的弟弟、亲王的第四子勒克锦,咸丰年间的的僧格沁等。
据史料记载,清末有名气的摔跤手有,大祥子、崔秀峰、瑞五、潘老虎、冯德禄等。民国初年有名的摔跤手有崔小鬼、宛永顺、闪德宝、夏五、谭七巴、沈芳、纪四爷、纪顺青等。此期间最高水平为崔秀峰,是汉族人承师奎六(一等扑户)介绍入营,并很快在东西两营中无敌手,往往一个大回合就将人背摔过气。
崔秀峰一生授徒无数,其中最高水平者为卜恩富,祖籍天津。自幼学习大成拳击剑式,尤善摔跤。在1935年的民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卜恩富战胜当时的北平跤王宝山,获得中量级第一名,被公认为三、四十年代中国摔跤泰斗。
卜恩富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来沈,在此期间授徒无数,其中水平最高者,一为栾树生,二是董永山,二人均为名震全国的高手,被跤界誉为一霸一王。
沈阳北市摔跤在初创时期最出名的摔跤手叫徐俊卿,北京顺义人,身材魁梧,手脚利落灵活,会武术。伪满初期,日本相扑高手来沈阳比赛,曾被徐俊卿摔倒在地,从此徐俊卿出了名。一些摔跤爱好者纷纷前来拜师请教,徐俊卿收了很多徒弟,随后在西北市场设立了摔跤场。
建国前,北市场摔跤既是摔跤艺人的谋生之地,又是武林人士云集的聚会场所。董永山、栾树生、刘长青合伙在北市场设立了跤场,将北市跤场发扬光大,逐渐成为扬名全国的跤场,形成了北京、天津、沈阳三大跤场。沈阳北市跤场的大掌柜董永山,将满蒙摔跤技法与辛家拳精髓结合起来,创建了“武术加跤”的新摔跤方法,战胜了全国众多一流摔跤高手。“武术加跤”便成为沈阳北市跤场的特色。北市摔跤场上常有的术语有“抢把、千手快、躀跤如来技”等。“千手别”、“腰上飞”是北市跤场摔跤的两种绝技。
解放后,摔跤曾被列入解放军全军大比武项目,沈阳的北市摔跤法是主要学习内容之一。当时,在解放军的训练科目中,肉搏战十分重要。所以,主持全军大比武的罗瑞卿将军十分看重摔跤,并在全军广泛推行的“郭兴福教学法”的摔跤科目中,有很多摔跤技法就来自沈阳北市跤场。
推子:分为石推(形似石锁)和砖推(城墙大青砖)。
皮条:用皮带将两端固定在一起,左右开弓练习把劲、臂力。
大小棒子:大棒子练横劲;小棒子练拧劲。
地秤:独头堆子,为圆形石材,中间钻眼,插上木棍进行练习。借助器械达到练习拌子的准确性。
滑车:地面挖井,半空吊滑车,下端垂吊重物拉动,使其上下反复运动,练习披挣,也是借助器械达到练习拌子的方法。
石板:练臂力。
推砖:练虎口抓人力。
沈阳北市摔跤者所穿的上衣为跤衣,俗称褡裢,由呈半截袖式的跤衣用数十层白布缝制而成。天扣(腰带)原为骆驼绒绳,现改为布带。在跤衣上分把位(抓握处)有左右大领、左右小袖、左右偏门、直门、反挂门、前后中心带等。下身穿运动裤,脚穿运动鞋(旧时为靴子)。
(一)基本功法
1、四脚步服。俗称跳蹦子,是练习杠杆力的方法,左右藏腰步伐练习,为螺旋力量的练习。
2、走空。是把摔人的协调性通过自身练习,使所使用绊子的练习方法。手法练习时通过抓握对方,使其被控制,使对手处于被动。
3、矮子步。是在身体失去重心的情况下,仍有反击对手的平衡练习。长距离跑步。是耐久力的练习方法。持重蹲。是练习上肢稳定性的练习方法。
(二)基本技术
沈阳北市摔跤主要用手控制对方,用腿绊倒对方,使对方倒地,而自己站立。讲究练习基本功,练习人的“手、腰、腿”的三力合一。要求手是两扇门,全凭脚胜人。有大绊三十六,小绊演牛毛。所练的绝活有“千手别、腰上飞、乌龙摆尾、夜战八方、寒鸭浮水、苏秦背剑”等。
1、千手别(别也是拌子)。主要用手防护对方,就是用手借力打力,手法巧,像千手如来,防不胜防。千手别技法多变,可以单用,也可以组合,视情况而定,比较灵活。
2、腰上飞。用左手抵对方右肘,右手抵对方右后腰。把脸别过去,背对对方,运用腰力、跨力,通过晃、撞,“上中下”三盘合一,快速转体,使身体达到协调统一,这样就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可以把超过自身体重的人摔倒。
3、乌龙摆尾。左手抓对方衣袖,右手抓对方反挂门,跳步,右腿插对方裆部,挑对方左大腿根部,转体、甩头将对方摔倒。
4、夜战八方,左手抓衣袖,右手抓前中心带,跳步入裆,连续用胯蹦出对方。
5、寒鸭浮水,对方用手别己方放松,用右腿小腿肚削拉对方使其失去支撑点被摔倒。
6、苏秦背剑,左手抓对方小袖,身体内转,右手扶对方小腿,左手拉紧,向身体前上方翻转,将对方摔倒。
沈阳北市摔跤传承发展至今,主要以沈阳的北市场为中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沈阳北市摔跤在东北的哈尔滨、长春、大连、丹东、营口,华北的北京、天津,华东的南京、上海等地广为流传。通过举办“栾树生杯”的全国性比赛、成立北市跤场俱乐部、定期举办摔跤比赛等活动,扩大了沈阳北市摔跤影响力。同时,通过对现有的掌握摔跤技法的人才和老艺人进行重点保护,积极培养传承人,进一步促进了传承发展。
由于有了高水平的表演和高手传授等有利条件,使沈阳当地的摔跤运动员得以迅速成长,并培育出如关贵林、范士皇、刘国兴、刘永福、马宝元、纪连武、李春才等全国一流的摔跤高手。
其中,尤以栾树生的弟子关贵林为最佳,被东北跤界誉为沈阳“北市”摔跤接班人。关贵林14岁向栾树生拜师学艺,学习沈阳北市摔跤,并练习摔跤的基本技法和步法。由于悟性好,学得快,拜师三年后,在沈阳己难逢对手。1959年,关贵林参加沈阳市摔跤比赛,获得最轻级冠军;1961年,被解放军某侦察部队挑选入伍,后成为侦察教官;1965年,退伍后继续到北市跤场表演与练艺;1966年,全运会冠军刘玉森来沈表演,当时沈阳的“五虎上将”均败北,而关贵林在同刘玉森的较量中连胜三场后名声大振;1975年,沈阳市成立第一支摔跤队,关贵林任队长,率沈阳摔跤队与河北队、内蒙古队、吉林队比赛,本人及沈阳队均取得优异成绩;2002年,关贵林被辽宁省体育局命名为“跤王”;2005年,任辽宁省摔跤协会主席;2000年,关贵林任辽宁省摔跤协会顾问,现年近七旬仍在各处开设场馆,授徒传艺。同时,在市体育局领导下成立鲁园跤场培养下一代,至今已有百余名徒弟。近年来,关贵林还同师兄荆玉贵、师弟李元友、孙尚达、孙宝峰等在沈阳各大公园(小河沿,百鸟公园等)传授跤艺。北市跤场的三掌柜“墩子刘”刘长青在南湖设立跤场,成立力士摔跤队等。“墩子刘”的弟子路文涛还成立了北市跤场俱乐部,决心将北市跤场继续发展下去。
本章图片均由关贵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