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是我国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汉书·地理志》记载:吴越多水,江河湖泊密布,有“三江五湖”之利,“越人善操舟”,且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
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地处粤桂边境五岭余脉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即为百越之地,其融合了楚文化、百越文化、吴文化。龙舟竞渡习俗很早就已存在,在漫长的传承和发展中,逐步融合集纪念屈原、妈祖崇拜、龙神崇拜为一体的民间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节日习俗,当地民众将龙舟竞渡称为“耙龙船”。
信都镇位于广西贺州市南部,北临大桂山,南倚贺江。交通便利,贺州港信都作业区100万吨货船可直达西江各港口。信都镇由贺江横贯而过,船只是当地村民出行的基本的生活交通工具,河道有曲有直,水面宽阔,为举办信都龙舟节提供了天然的良好比赛条件。
信都镇龙舟赛历史悠久,自乾隆嘉庆年间流传至今,已成为当地一项特色的民间活动。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出行便利,与该镇毗邻的梧州市、广东怀集县的民众也在龙舟赛之日前来观看比赛。信都龙舟赛不仅是当地百姓对民间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更为该镇与周边市县的乡镇搭建了民间文化交流的平台。
每年农历五月初六,信都、铺门、仁义三镇的民众都会自发组织赛龙舟活动,比赛地点就在信都圩镇的贺江江面上,参赛龙舟以三个乡镇沿江各村自由组织,每年都有10多条龙舟参与比赛。
信都龙舟节发展主要经历了萌芽期、成型期、成熟期。其中,秦汉时期至宋元时期,民间多在农历五月初五前后,自发组织龙舟竞渡,此为信都赛龙舟萌芽期。元明时期至民国时期,龙舟竞渡逐渐形成当地节庆习俗,并融合妈祖、龙神、屈原等信仰于一体。这是信都龙舟节发展的成型期。新中国成立后,信都龙舟节的节日习俗与龙舟竞赛走向成熟,龙舟队伍组建完备,比赛形成每年一届的赛制,并成立了信都龙舟协会,专门组织龙舟节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信都龙舟节有了较大发展,每年农历五月初六,信都镇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龙舟邀请赛,以信都龙舟协会为龙头,组织龙舟队伍进行比赛。
在龙舟邀请赛上,除传统的信都、仁义、铺门三镇的龙舟队外,还会邀请梧州市、广东封开县、怀集县、肇庆市等十多支龙舟队前来参赛。此外,信都镇渡南、端南等龙舟队还远赴澳门、广东、湖南等地参加龙舟赛。
1. 龙舟出龛。每年农历五月初一的前几天,信都各村的龙舟队都将举行“龙舟出龛”仪式,即将停放在各村庙宇里的龙舟请出,修葺油漆、击鼓入水并开始练习。至五月初一,龙舟队集中于贺江最下游铺门镇境内的扶隆圩江面上,然后逆流而上,每到一处村庄的埠头,龙舟队都要在江面上奋力划游几圈,向村里父老乡亲致敬,东道主则给每条龙舟龙头接上红布,表示欢迎。
2.龙船亲、龙船友。龙舟队靠岸入村吃饭,筵席由当地村民提供,称之为结“龙船亲”、“龙船友”,吃“龙船饭”,然后再继续划舟上溯。龙舟队自下游铺门镇扶隆圩起游,初一为福塔、乐安、三台、三寨,初二到寺坪、象角、长贤,初三至石福、龙泉,初四为信都圩期,停划一天,初五到信都的上、下新寨,龙头、骑龙、巷心、村尾,然后回到端南、沙角、渡南,历时五天。从铺门镇扶隆圩到信都镇江面,行程长达数十里。平日里,结为“龙船亲”的村子都会相互帮助。
3、龙舟赛。五月初六,龙舟队集中到信都镇江面。赛前,先要请龙、祭神。人们祭祀妈祖庙时,祈求农业丰收、攘灾异、事事如意、划船平安等人们良好的愿望。祭拜完妈祖后集体饱餐一顿“龙舟饭”即举行划龙舟比赛。
信都龙舟节从08年开始,规定每队必须由二十二名参赛者组成,包括一名鼓手和一名舵手。以身体健硕、耐力坚韧和体力持久的中青年为主。二十二人各司其职,坐在龙舟头的“鼓手”相当于指挥,负责通过鼓声激励带动队员。坐在船身的二十名队员负责划船前进。站在船尾的是“舵手”。
从划龙舟运动员的职能来划分,可分为划手、鼓手、舵手。划手的身体姿势大概可以分为坐姿、站姿、单脚跪姿。鼓手的姿势可分为站立打鼓、坐打鼓、单脚跪姿打鼓。舵手的姿势有站姿把固定舵、站姿把活动舵、坐姿把活动舵。信都龙舟节比赛时的舵手不能参加划水。此外,比赛还涉及保安、比赛、裁判、救援、后勤等。
信都龙舟节是结合节庆日、自身的劳动和生活环境,以参赛者自身划船技能而发展起来的节庆习俗活动。同时,信都龙舟节也是一项传统群体性体育项目,参与人群广泛,深受民众喜爱,并得以传承至今。信都龙舟节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信都龙舟节的参赛队员并不固定,但是各地参赛队伍的名字则是固定的。有大寨队、竹巷口队、县前街队、端南青年队等,一般是以所在地名命名。
传承方式为群体性传承,主要为老一辈带下一辈。当地民众对龙舟赛抱有极大的热情,通常从初中生就开始参与划龙舟训练。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的比赛中开始出现全部由女性组成的龙舟队伍。
过去组织信都龙舟节一直是由群众自发募集经费。如今,当地政府开始积极重视这一民俗活动,当地企业也开始赞助这一传统体育活动,从而增强了龙舟文化的发展。同时,政府部门在对非遗保护和宣传方面也加大了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加资金和政策支持,并重视下一代的培养,形成了积极可行的人才与教练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