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节子舞

项目编号:省Ⅱ-Ⅲ-11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节子舞


一、概述

  节子舞是流传于甘肃省永昌县西乡赵定庄村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永昌因其地理位置位于河西走廊最狭窄处的蜂腰地带,在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乃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战争之故,永昌此地的民众素来便有习武的风气。节子舞的最初发展也与此地的军事活动和民众习武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舞者最初使用的节子也是类似于刀剑枪棍的兵器,但流传至今,节子舞已经发展成为了永昌人民在节庆闲暇之余娱乐健身的一种团体舞蹈活动。

  永昌的节子舞是以欢快的节奏和宏大的气势,以及灵活多变的动作而名扬西北。舞者身着武士服装,其参与人数由数十人至百余人不等。其表演伴随着铿锵的锣鸣鼓声进行,舞者会不断地变换各种阵型,气势夺人。其中,舞者身手快缓有序,亦舞亦武,刚柔相济,其热烈和粗狂的舞蹈风格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是当地春节社火中的重要表演项目之一,是甘肃省省级第二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历史沿革

  自古以来,关于节子舞的源头,民间众说不一,归纳起来主要为三种,第一种是“古有鱼鳞阵,今有节子舞”。相传节子舞是由古代骊靬人“鱼鳞阵”演化而来。第二种是节子舞俗称“打节子”,又称“霸王鞭”,即源于西汉时期人们对秦末西楚霸王项羽的怀念。第三种是节子舞是由宋代因受贬而在赵定庄生活过的一位将军所创。

  据《河西志》记载,永昌节子舞在北宋时期就广为流传,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相传,宋代一位将军因受奸臣陷害而被流放于河西地区,即当今赵定庄所在地,将军有感于赵定庄人的帮助,为帮助他们不受外来侵略,亲自传授武术和阵法,后来赵定庄人便将把这一精湛的武术和诡秘的阵法世代流传了下来。经过千年的传承与演变,赵定庄人将手中的木棍称之为“节子”,同时也将武术和阵法的演练称之为“打节子”,即今天的永昌赵定庄“节子舞”。 永昌赵定庄的节子舞流传至今已经演变成了集武术、阵法、曲艺为一体的一种独一无二的民间传统表演形式,即亦舞亦武,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如今“打节子”已经成为了当地民俗节日中的一种表演舞蹈,表演形式也逐渐向“广场舞”的形式发展,表演服装也演变为中国传统的武士服装。但是,“节子舞”仍继承了原有的武术精髓,在表演中仍然不失那种金戈铁马,杀声震天的恢宏气势。



三、道具器材

  “节子舞”最主要的道具即为表演者手中的节子,其长为二尺四寸,这个长度象征着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在节子的两端各有三个长方形小洞,共十二孔,这十二个方孔象征着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在这十二个小洞中都会串入四枚方孔铜钱,这四枚铜钱代表的是一年中的四季。节子全身漆为红色,寓意人们生活红红火火,再在节子两头各系一方红绸与绿绸,寄托了人们期盼年年丰收的美好愿望。

  在表演中,舞者所穿的服装也是独具特色。首先,有一人装扮成膏药匠,其身着一身用布料制作的铠甲,头戴一顶红色的高毡帽,同时还要戴一个白色的假胡须。膏药匠左手持一红色拨浪鼓,右手持一盏名叫“膏药网子”的灯笼。而另外的武士表演者则身穿传统的黄色武士服,手持节子进行表演。在表演中,还伴有社火中常用的八十厘米的牛皮大鼓,以及三十厘米的铜锣和铜钹的伴奏,为节子舞增加了更为震撼听觉之势。在节日庆典中,节子舞能充分的提高现场的热烈气氛,给观赏者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



四、基本内容

  “节子舞”主要用于庆典、节日等重大活动期间表演。每逢节庆之日,赵定庄的青年们便会组织节子舞的表演,他们在开阔的场地中,手持节子,不断地用节子两端在自己的手、臂、腿、脚等处上下左右前后般的有节奏的敲打,节子上的铜钱嚓嚓作响,给观赏者一种精神振奋之感。

  节子舞在表演中,膏药匠是整个打节子队伍中的灵魂人物。他双手各持“膏药网子”(灯笼)与拨浪鼓,位于队伍的中心位置或是最前方,指挥整个阵行的变化与打节子的节奏快慢。同时用“膏药网子”来指向队伍的行进方向,在夜间“膏药网子”便被点着,膏药匠拿着灯笼上下翻飞做出各种动作,然而灯笼却始终不灭,可见功夫之深。而武士们在夜间则全凭这灯笼的光亮指出的方向做出左突右杀的动作。

  表演中,武士们在膏药匠的指挥下,手中的节子上下翻飞,他们打出的动作以摆、撩、穿、架、踢、击等为主,而这些动作都是中国武术的基本动作和精髓。其中打出的招式主要有二龙戏珠、虎抱头、车轱辘、韩信点兵、白马分鬃等。整个阵形随着动作的变换也在不停的变换着,其主要阵形有:

十排:即排列为十列,武士们向前冲击,人多时可有排山倒海之势。

五兵:即中间组成一大圈,四角各一小圈,打起来时左右旋转。此阵型是由五行阵法演变而来的,目的是将敌困于中间大圈,四小圈在外,防守外来之敌。同时,小圈也策应大圈以防圈内之敌向外突围。

八兵:即组成八个圈,列为两行。此阵既能攻又能守,同时也能做到一方受敌多方支援,让敌无处下手,是由八门金锁阵演变而来。

  另外节子舞中还有人们所熟悉的一字长蛇阵,方阵,圆阵、巧打四门、群星荟萃等多种阵型。



五、传承与发展

  永昌节子舞的传承过程中,主要有着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节子舞”传男不传女,永昌赵定庄的村民认为“节子舞”亦舞亦武,女子因其性格相对较阴柔,打不出节子舞的狂放张扬,所以节子舞只传男性。二是节子舞只传内不传外,由于“节子舞”属于赵定庄的本土民俗文化之一,本村人恐外村人不能将节子舞舞出味道,有损于赵定庄人的颜面,所以“节子舞”只是传内不传外,并且节子手们必须是正宗的嫡传出身,在赵定庄常常会听到村民们有一种关于学习节子舞的说法,即“门里出身会三分”。三是膏药匠、打鼓和打钹的人员也必须是独家单传。在赵定庄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王膏药、郭打鼓、柴打钹”,即在赵定庄王姓的一般在节子舞表演时扮演膏药匠的角色,郭姓的一般独家单传打鼓的角色,柴姓的一般独家单传打钹的角色。

  如上所述,节子舞的这些传承特点使其传承发展过程变得十分艰难,目前只有八十多高龄的赵振铎老先生是赵定庄村节子舞的唯一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振铎老先生是从他的祖父赵尔星和父亲赵培泽那里把节子舞继承下来的。除此之外,节子舞还有4个市级传承人,其中有表演传承人赵守福、打鼓传承人郭承龙,还有指挥传承人等。目前节子舞的传承现状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注意,关于节子舞的保护传承工作已经在有序的进行之中。

   近年来,甘肃省有关部门已经把赵定庄节子舞制成了电视片,曾在多个电视节目中播出。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栏目组也曾专程到赵定庄采访拍摄了节子舞的表演,并在央视多个栏目中播出。同时,节子舞作为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也受到了一些文化界人士的青睐,甘肃敦煌歌舞团、金昌市艺术团的舞编专家,曾对永昌赵定庄的节子舞进行了创新改编,把节子舞搬上了舞台,从而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换发出了新的艺术生命力。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