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潼南区花岩女狮

项目编号:市Ⅳ-Ⅲ―38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潼南区花岩女狮


一、概述

    潼南区花岩女狮主要流传于花岩镇,位于重庆潼南区西北。中国的狮舞按地域分“北狮”、“南狮”,按种类分“文狮”、“武狮”,花岩女子狮舞从地域上分属于南狮,按种类分属于文狮,有其鲜明的特色。首先舞狮参与者和传承人全部为女性,其次它精致细腻,在模仿狮子的动作基础之上加入了模仿女子日常生活中的梳头、洗脸、打扫卫生等动作,风格迥异于传统狮舞高大威武的形象,所以名为“女狮”。



二、历史沿革

    花岩女子狮舞历史悠久,由于时间久远,创始人具体姓名不详。传说当年的创始人看见丈夫舞狮,也想加入舞狮队,但当时社会妇女地位很低,加上丈夫舞的是“武狮”,动作难度大,身体素质要求高且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丈夫就拒绝了她的要求,但这位创始人巾帼不让须眉,立志要完成自己的梦想,便悄悄的拉了一只女子舞狮队伍,自创动作套路,将女性的日常生活赋予狮舞动作中,创造出了“女狮”并且立下规矩:传女不传男,后来的传承人也基本遵循了这一规矩。

    自解放以来,特别是土地改革时期,为了庆贺胜利,表达翻身农民做主人的喜悦心情,女狮舞鼎盛一时。人民公社化后,适逢困难时期,花岩的狮舞受到了冷落,但是即使是在十年“文革”浩劫中,花岩镇女狮舞也从未间断过活动,此后花岩镇的女狮舞进入平稳发展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花岩镇的女狮舞活动日趋频繁。因为特色鲜明,贴近老百姓生活,花岩镇的“女狮”队经常被邀请去参加寺庙落成、佛教仪式、红白喜事、开业庆典、生日满月等演出。随着名气的增大,还被邀请到遂宁市的蓬溪县、射洪县、安岳县、安居区等地演出,这一时期,女狮舞活动达到高潮。进入21世纪,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民工进城,特别是今天,农村中“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花岩镇的女狮舞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三、道具器材

    花岩女子狮舞的道具器材主要有乐器、狮子、洗脸盆、镜子、毛巾等。

    乐器分别是:鼓、锣、钹和马锣四种。其中锣、钹为一人敲打,鼓一人,马锣一人,共三人。锣鼓曲牌子有:“散锣鼓”、“抠抠鼓”、“长捶”,狮子锣鼓分快慢两种。其他道具:洗脸盆一个,镜子一个,毛巾一张,木梳一把,长凳一条。

    狮子的制作主要包括狮头、狮毛和狮皮三部分。狮头的制作方法:先用竹子的青蔑编出框架,编时竹蔑一反一正依次排列,架框编好后,用皮子和浆糊内外糊平,糊至平行编痕为止,阴干后,用细麻绳把两面的纸和竹蔑捆一遍,再依次用前法糊纸,糊平麻绳印后阴干,然后内外用白油漆干后彩绘,抛光即可。狮毛的制作方法:现在多数用晴纶或毛线染色后,一束束扣在绳上需要三道扣好毛的绳子道道相庒,捆三道,狮耳毛也是三道,用线把绳子逢上去,针脚应稀一点,日后以便拆下。狮皮的制作方法:狮皮现在是用尼龙编织袋一层,内外各加一层布共三层,脊背两侧各贯穿两根综绳,边缘也各贯穿一根综绳,以抗拉扯,最后把扣好毛的绳子道道相压地缝上狮皮,缝的距离约三分之一左右一针,狮毛用活动的方式系上,以便于一束束好解开,也便于随时添加补齐。



四、基本内容

    女狮表演中主要角色有两种,一人逗狮子,二人舞狮,共需三人扮演。

    笑罗汉(又称笑和尚喜神、笑头)由一人扮演,头带笑罗汉面具,面具有两种,一种简单的只遮住脸,用一根皮筋固定在后脑勺上;一种像摩托车头盔一样罩住整个头,表情都是非常夸张的笑。身穿一套绿色衣服(绿色表示生命永久),脚穿布鞋,左手的拿一文刷,(文刷有一手柄,末端扎马尾毛),右手执一鹅毛扇,步法如武术中的马步,虚步,双肩微幑颤抖,两手在胸前由内向外交换划动,作摇扇状,随着音乐频频点头或摇头,逗弄狮子做出反应,常有一些风趣,诙谐的民俗动作。

    狮子由两人扮演分别扮狮头和狮尾,二人也是穿一套绿色衣服,脚穿布鞋,两人身披狮皮,玩狮头需人在前,玩狮尾的人双手抓住前者的腰带,如需晃动狮尾巴,则空出一手摇晃系在里面的竹杆。表演时,要求二人配合默契,协调一致,走跑跳跃,并要充分模拟狮子的特征动作,如摇头、舔腿、舔胯、打滚、翻皮等。

表演前舞台上需放置洗脸盆一个,镜子一个,毛巾一张,木梳一把,长凳一条作为道具。

    表演开始时,“狮子”先上场,匍匐在场地中央做睡觉状。音乐起,笑罗汉踩着节奏出场,手里拿着面具喜盈盈地拜四方,表示向四方观众致礼,敬礼完毕后戴上面具,拿起镜子给自己左照照,右照照,身体随着音乐做出一些滑稽的动作,摇摇头,表示不满意自己现在的形象,于是抓起脸盆里的毛巾给自己洗洗脸,拿起梳子给自己梳梳头,然后整理衣服,上上下下把自己打扮一番。据表演者介绍,这包括去旧迎新,以崭新的面貌去生活,去工作,去迎接新的一年,去迎接新的未来等等含义。 

    接着,笑罗汉就要去把睡觉的狮子逗醒,有趣的是笑罗汉在狮子身上做刚才给自己打扮的同样动作,先是照镜子,然后给狮子洗脸,梳头,从头到尾地梳理至狮背之上,狮子在这个过程中,开始醒来,轻轻地摇摇头,懒懒地伸伸腰,微微的眨眨眼,很是享受的样子,这时的音乐较舒缓。

    狮子醒来后,在笑罗汉的引导下慢慢地绕场一周,然后回到舞台中间,狮子在笑罗汉的逗弄下做出舔尾、舔腿、翻滚、抖动身体等动作,更是把自己打扮得容光焕发。

    笑罗汉又用文刷令狮子趴下,坐在它的身体上(即坐在舞狮的第二个人的身上)巡游四方,这表示四处巡视,观山望景。

    游览结束,笑罗汉引导着狮子东南西北四方跳跃板凳,表示打开四方财门。这是“女狮”所有动作中难度最高的一个动作。选取农村中常见的长条凳一张,先放在舞台的东方一侧。狮子在笑罗汉的引导下,两个舞狮的人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一起跳过条凳,稳稳落地,这时音乐节奏加快,鼓点密集。狮子跳过去后,笑罗汉也要先拜东方,跳跃条凳,双脚平地,这表示平安无事。接着笑罗汉把板凳置于舞台南方、西方、北方引导狮子做出相同的动作。

    开财门完毕,笑罗汉逗着狮子打滚,这又要求舞狮者配合默契,意思表示金银财宝,堆满山。狮子和人都欢天喜地。

    然后狮子趴下,表示狮子需要休息睡觉。笑罗汉又重新给狮子梳头、梳背、表示把旧东西去掉,迎接新的东西。狮子这时缠住笑罗汉的腰表示狮子很高兴,感谢主人的爱护。至此,表演完毕。



五、传承与发展

    100多年来,女狮舞在花岩镇代代传承。据考证,有确切姓名可考的传承人已有5代。第一代传承人赵子珍、赵桂红对“女狮”的动作套路进行了较为完善的整理,虽然遗憾没有留下书面的东西,但通过对女徒的口传心授,将主要套路及基本动作保留了下来,形成了与其他狮舞风格迥异的“女狮”风格。

    第二代传承人赵红君对“女狮”的普及和推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赵红君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较开明,在父亲的支持下,赵红君在花岩组建了“女狮”队伍,并招收女童,每逢花岩镇的庙会,都会有“女狮”表演。

    第四代传承人董明芳,花岩镇龙怀村人,女,1952年生,汉族。1989年开始在当地狮舞师傅赵廷龙、廖海华二位老师门下学习舞狮。学习女子狮舞26年,能口述狮舞各种动作,能舞精彩的各种动作,全面掌握了狮舞的动作要领。先后参加省、市、地区演出并获得奖状,为乡村的民俗文化活动作出了贡献。在当地得到观众的称赞。带领团队到四川省遂宁市、大安乡、马家乡、三家镇等各大庙会庆祝演出,获奖10余次。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女子狮舞)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董明芳已传授徒弟童秀琼、袁运、陈本英、周文君、陈芳、唐朝平、余正珍等,均能在区内外的各大文化活动中担任各种演出。

    进入21世纪,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发展滞后的女狮舞受到很大的冲击力,受邀表演的机会大为减少,使潼南女狮舞原有的青壮年改寻其它方式挣钱,其至外出打工。剩下的演员大都年老体弱,虽能表演,但力不从心,表演质量大为降低。

    针对花岩女狮出现的上述现状,当地政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首先,完善县及镇乡两级相关领导机制和工作机构,争取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和民间组织的支持配合,从组织上给予保障。其次,把保护民间女狮舞的工作纳入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并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并积极争取社会资助,从资金上给予保障。最后,广泛深入地开展保护宣传,普及保护知识,增强保护意识,营造人人关心的社会氛围,从社会思想上给予保障。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潼南县文化馆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