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小凉山彝族摔跤

项目编号:省Ⅱ-32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小凉山彝族摔跤


一、概述

    彝族式摔跤,彝语为“格”,“格”是力量与技术的体现,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最为普遍、对抗性强、最受广大青少年男子所喜爱的节日竞技传统体育项目,是寨与寨之间年轻人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一项传统活动,是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式摔跤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元谋县金沙江南岸小凉山黑彝族(诺苏)地区。

    小凉山乡位于元谋县东部,境内山脉连绵不断,雷应山纵贯南北,(“雷应”系傣语,其中“雷”为山,“应”为凉,故名为凉山)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保存完好,文化底蕴丰厚的山区乡。

    彝族式摔跤历史悠久,以口传身授的形式在彝族(诺苏)中流行的传统性体育运动,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彝族式摔跤是为抗拒异族入侵,保卫家园,崇尚武功,摔跤成了健身习武的体育运动,这一运动代表了彝族人民热爱家园、勇猛善战、开朗豪放的武士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体现出了彝族人民力量和智慧的较量。



二、历史沿革

    彝族传说中,火把节的由来是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土摔跤摔死了,天神被激怒后放蝗虫来吃地上的庄稼,人们用火来烧蝗虫而得名。彝族摔跤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彝族传说中的阿鲁举热、惹丁毫星等英雄和传奇人物都是摔跤高手。彝家有句谚语道:“请客没有酒不行,快乐离不开摔跤”。可见摔跤活动在彝家的重要性。

    在旧社会,小凉山彝族式摔跤不分级别,没有服装,摔跤有很大的灵活性,摔跤不仅是个人之间争输赢,而且也是村寨之间争夺山林和地盘时解决纠纷的方式,即以摔跤来定是非。彝族部落之间产生矛盾时,不是以讲道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双方派出摔跤人员进行较量,在双方交界上举行摔跤比赛,以胜负定是非,胜者为是,负者为非。可见当时如果没有强大的摔跤力士,有理也会变为无理。由于这种以摔跤决定是非的方式极不合理,解放后即予以取缔。

    元谋凉山彝民在艰难、困苦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在劳动生产、生活中继承发展了凉山彝族的体育娱乐活动。其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各种项目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灵活方便,不需复杂的器械设备和专用场地。活动内容竞技性和娱乐性密切相联,摔跤在节庆婚丧时都可进行。参赛者多为男性。不论在山野牧场,还是在田边地埂,都能看到彝人邀约摔跤比赛的身影。



三、道具器材

    小凉山彝族式摔跤,彝语称“诺苏史”。这是小凉山彝族最为普遍的、深受广大青少年男子所喜爱的体育项目。摔跤在孩童时期就开始练起,由当地的老摔跤手口传身授、代代相传。通常摔跤在“火把节”和彝族过年时举行,更多的摔跤比赛则是在婚庆之际。结婚时,娘家和婆家都可以请本家族和本村寨中力量最大,技术最好的人参赛,最强壮的摔跤手代表男方和女方去比赛,胜者个人可获奖励的酒肉、礼物,因而胜者是本宗族本村寨的光荣。各村寨的大力土获得本家族本村寨奖励(牛羊、酒肉、银、布匹等礼物)最多的人,便被视为本村寨的英雄。



四、基本内容

    小凉山彝族式摔跤比赛有许多规则,如不能抓扯对方衣裤,不能用力将对方推倒在地或从上往下压倒对方等,违者即使将对方摔倒在地上也不算赢,甚至会被取笑为不懂规矩,日后便再无人与之摔跤。因而在摔跤场上,违规者不多。 

    小凉山彝族的摔跤法有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一是“缅依”,意为“抱摔”法。摔跤前各自寻一根腰带拴好,然后各自抓好对方的腰带或紧抱对方的腰,一方为攻,一方为守,由攻方先抱起守方,抬膝作推力,将对方摔在地上,若攻方力弱则守方会反守为攻,将攻方摔在地上。二是“我尔”,意为“胸摔”法。将对方抱起贴于胸前,然后再往后仰屈,致使对方的双脚离地悬空之时,用胸部的托力和肘的推力将对方摔向左右两侧。摔技高超者,还能将对方从前向后翻摔,使对方防之不及被摔倒而败。三是“堵刚”,意为“抱腰摔法”。一开始就把对方拦腰死死卡住,致使对方不能动弹或失去防备能力,然后后退一步,将对方拖向自己,使之跪地或被摔在自己的身下,或把对方拦腰抱起来向左虚晃一下后突然反手向右摔去,若对方没反应过来,则摔得更惨。但不论何种摔法,一般都是被摔在地下或先倒地者为输,同时并列倒地为平,每局比赛以三局定胜负,2比1或3比0为胜。

    小凉山彝族式摔跤,不赤背,身着白色披毡,形似斗篷。在摔跤场上,开始先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出来挑选对手,双方选手体格要大体相当。对手选定以后,双方将自己的包头解下来或由长老将两条布带分给对方,分别系在摔跤选手腰上,接着双方右脚上前半步站立,将自己的右手从对方左腋下伸出,抓扯对方的腰带,对抱抵肩作好准备,观众齐声叫喊“开始”。此时双方寻找进攻时机而在场内来回退让,四周观众呼喊助兴。两个人便顺势抵前退后,轻呼“摔!摔!”两声后开始用劲,双方都力图把对方双脚提起离地,然后把对方摔倒在地取得胜利。倒地者不论臀部或侧身着地都有效,如果双方同时倒地则无效。有时虽然没有把对方摔倒,但把对方提抱起来腾空旋转三转也算取得胜利。比赛一跤分胜负而结束,一直站立,不得跪撑。



五、传承与发展

    彝族摔跤主要靠老摔跤手口传身授,代代相传,继承发展。节庆日,老前辈在运动场上向年轻人传授有关摔跤的技巧。近年来,由于老前辈慢慢老去,一些有造诣的老前辈相继去世,优秀技巧随之濒临失传,已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

    当前,由于新兴体育文化不断产生,使得彝族摔跤这一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受到巨大冲击、停滞不前。彝族式摔跤已处于濒危的状态,急需采取有力可行的保护措施,使彝族式摔跤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针对彝族式摔跤处于濒危状态的严峻现实,元谋县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一是县政府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对彝族式摔跤这一优秀的民族体育进行挖掘、保护、传承。二是为彝族式摔跤传承人颁发荣誉证书,发给生活补助,解决其后顾之忧。三是县文体部门和凉山乡成立彝族式摔跤训练基地,对彝族式摔跤进行专题研究,努力培养传承人。我们希望,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彝族式摔跤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会得到更多的有效保护并焕发青春。

    普金亮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男,彝族,1974年12月生,元谋县凉山乡那迪村民委员会大麦冲村人。普金亮6岁时就先后跟随当地摔跤能手彭德昌、普建国学习摔跤。15岁时,拜凉山乡著名摔跤手彭金富为师,得到了更加系统、正规的训练。多次参加县、乡组织的摔跤比赛,并屡屡夺魁,成为小凉山有名的彝族摔跤手,曾在州、县摔跤比赛中多次获奖。近几年,他把主要经历放在培养年轻人身上,把彝族摔跤技能传授给年轻徒弟,现今他传承的徒弟已达20人,其中弟子何建忠、何元贵、李永强、何少强己成为凉山乡有名的摔跤手,并在楚雄州民运会上获奖。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其余由元谋县文化文化体育局非遗保护中心提供。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