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形意拳,相传为明末清初蒲州(今永济市)人姬际可先生所创,创立之初称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现今流行的形意拳为李洛能(1795年-1881年)在心意六合拳基础上加以改革创编而成,与太极拳、八卦掌并称中国三大内家拳法。
自李洛能先生以下,形意拳门内传人影响最大的有“四大金刚”四大流派,即车毅斋所传“车派”,宋世荣所传“宋派”,刘奇兰所传“刘派”,郭云深所传“郭派”。其中,宋派李旭洲支脉,传承脉络清晰,被称为宋派李氏形意拳。
1584年-1664年:姬际可得谱,创《心意六合拳》
1795年-1881年:李老能革新“心意拳“,创立形意拳
1849年-1927年:宋世荣传承形意拳
1881年-1947年:宋虎臣(宋世荣之子)传承形意拳,创战斗刀、战斗枪、战斗剑。
1900年-1960年:李旭洲传承形意拳,五行劲的系统化(三节九断,切金断玉,透骨力,混元力的加强,打空、指天划地、玉树挂宝衣)。
张燕(1927年-2002年)、刘佩满(1930年-1999年):传承形意拳深得李旭洲形意拳八大桩和八小桩之精髓,在无极传气势上体现五行拳、盘根八掌、三摩掌的功法,内浴八势,提高“磁后叶”,提高和改进形意拳的龙形劈。
1945年至今:宋润和(李旭洲支派形意拳掌门人),宋润和先生1960年开始师从李旭洲弟子刘佩满习练形意拳,并得到20多位师伯、师叔的传授,技艺精湛,造诣极高。1982年初,由孟鸿福大师伯发起,确定宋润和先生为李旭洲形意拳津门再传掌门人。
器械有:苗刀、泥竹剑等。
天津市李旭洲形意拳支派所传形意拳和其他形意拳支派有很大的区别,能充分表现出“精、气、神、意”的特点,以及中华阴阳理论和五行特点。
1.内功独特:在修身养性和技击上有非常高的造诣。
2.独特呼吸法,能非常快地使人体有所改变,它表现出“形意”两字特性。远取于物为“形”,近取于身为“意”,远取禽兽之特性结合人体之功能为外“形”,内取内心之意为“意”,充分表现了形意拳的特点.图7-8
3.以“气血如何流通”为养生点。
4.以“肌肉如何收缩”来增强柔韧性,并作为身体康复与健康的训练点。
5.以“骨骼如何运转”来确保肢体支撑强壮。
宋润和现为李旭洲支派形意拳再传代表性传承人,弟子遍布天津(河东区,河北区,北辰区,东丽区等)、北京、上海、湖北(武汉市、宜昌市)、陕西西安、河南焦作、山东(威海市、枣庄市)、甘肃银川、河北(张家口市、唐山市、廊坊市、石家庄市)、云南昆明、台北及海外(喀麦隆、南非、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瑞士、日本等)等地。
在传承形意拳的过程中,宋润和先生创“气血流通”、“肌肉收缩伸展”、“骨骼运转”(接骨斗榫)的训练方法,把传统“苗刀”与独特的宋派李式形意拳功法相结合,创作出了传统“苗刀”的独特习练方法。
宋润和将芭蕾的开、绷、直、立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圆、拧、倾、曲相融合,进一步发展了形意拳的练功方法。由于技法精湛、贡献突出,宋润和先生被武林同道誉为“小李旭洲”,并受邀为李旭洲撰写碑文。随着信息化时代来临,2013年,宋润和开通“宋式形意拳网”,借助互联网对宋派形意拳进行宣传,取得很好的效果。
目前,形意拳在国内外已经比较普及,习练者众多。但形意拳的传承发展也同时出现了一些偏差,老一代形意拳大师的相继离世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收集整理传统形意拳的资料(文字,照片,录像,古书等),回归自然、固本求真,是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
本章图片均由传承人宋润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