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东寨十八罗汉

项目编号:省Ⅱ-Ⅲ-39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东寨十八罗汉


一、概述

    “东寨十八罗汉”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此为周金城、周金武兄弟等人始创,以家族口传心授方式传授,至今已传承4代。“东寨十八罗汉”取材于佛教故事,表演人员由9名大罗汉和9名小罗汉组成,故名“十八罗汉”。其基本特征为“惊、险、悬、妙、美”,表演动作难度高,既惊心动魄、险象环生,又突出了形态美、力量美。表演套路因讲究技巧而危险性较大,在表演过程中,9名小罗汉不仅要大胆挺立于9名大罗汉肩头,而且还要求身形或站、或坐、或骑,动作舒展大方。同时,运用身姿和手臂塑造出各种形象,为人们传递出一种真善美的意境,体现出民间舞蹈的美学价值。



二、历史沿革

   本地商人周金城在四川等地经商,见多识广,有一年,周金城经商归来,见村民们修建的城墙、城楼将要竣工,准备举行庆典仪式。为了助兴,他想到十八罗汉能够驱邪扶正,镇妖除魔,祈福吉祥,平安生财,便和兄弟周金武等人组织本家族人,始创了十八罗汉这一民间舞蹈,结果表演大获成功。从此,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便以周姓家族心传口授的方式传承下来。每逢喜庆佳节,当地都要在锣鼓伴奏下,表演十八罗汉节目,并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人们祈求四季平安,万事如意,自娱自乐的优秀民间舞蹈。

    民国时期,“东寨十八罗汉”这一民间传统节目,受到国民党元老、爱国人士于右任,爱国将领杨虎城等人喜爱。民国24年(1936年)正月,“东寨十八罗汉”表演队还特意到东里堡杨虎城将军府上表演,演出结束后,杨将军及夫人罗佩兰对表演赞不绝口,还特意赏给9个小罗汉每人一块大洋。

    建国后,在50年代初,由第三代传人周志义、周志英俩兄弟积极筹措经费,坚持组织“东寨十八罗汉”的排练和表演,从而使得这一民间舞蹈得以流传至今。



三、道具器材

   “东寨十八罗汉”唯一的道具器材是木杖。木杖呈T字形,上面部分宽34厘米,总高190厘米。



四、基本内容

  在壮瑶族地区都安、马山等县的山村乡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打扁担”表演,场地是在村前的晒谷场上。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均取双数,多是妇女。出场表演时,舞者手持扁担,相向而立,围着一只长一丈多、宽一尺的木槽或板凳,大家一声呼喊,于是上下左右相互打击,边打边唱边舞,模拟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舞者时而双人对打,时而四人交叉对打,时而多人连打。姿势有站、蹲、弓步、转身打等。节奏轻重、强弱、快慢错落有致,动作优美自然,整个舞蹈优美清新。

  扁担舞的形式为:至少二人一组,多则8人、10人均可,围在长板凳周边或舂米木槽前,每人手拿一根扁担,上、下、左、右交织,互相敲击,或敲击长凳,或敲击木槽,其中包括6种不同的基本打法,分别为“虏列丈”、“虏列分阜”、“虏列分水”、“虏列分四”、“虏列分候”、“虏列高花”(均为壮语译音),打出各种和谐的声响,节奏富有变化,律动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

  按照黄现璠所言:“壮族扁担舞,是一边歌唱,一边舞蹈,内容分为四节,以壮语说,一为“分假”,即‘插秧’;二为“分水”,即车水上田;三为“法(提手旁加法字)厚”,即收割打谷;四为“敦厚”,即拿谷舂米。是以艺术形式将农民从种谷到舂米的过程表演出来。表演时妇女每人持一条舂米木杵,撞打在长形木槽上,还用竹筒配打成节奏。初名‘谷榔’,壮语‘谷’是‘做’的意思。‘榔’为舂米槽。后来感到木杵太笨重,不便舞动,改用扁担来打,乃易名‘打虏烈’。‘虏烈’为打扁担之声。表演者一面打,一面唱。”

  扁担舞的内容多为表现播种、插秧、除害虫、收割、打谷、舂米等劳动过程和渲染劳动情景的欢乐情绪,具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舞蹈造型与劳作密切相关,有时还边歌边舞,舞时仅以竹筒的敲击声作伴奏,其形式与台湾高山族的杵乐舞相似,艺术形象生活化、劳动化的特点极为突出。其声音铿锵有力,清脆明朗、跳跃紧凑、热烈欢快,博得众人喜爱,以及浓厚的乡土味,承载着民族传统特色。壮族打扁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乐趣,对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传承与发展

   “东寨十八罗汉”由周金城兄弟创始,历经150多年,基本以家族内部口传心授方式一脉相传。第二代传人周永忠、周永和。第三代传人周志明、周志义(1911年—1993)、周志英(1920— )。第四代传人周乐福(1946— )。

    “东寨十八罗汉”是一种原生态的优秀民间广场舞蹈艺术,其节目保留完整,地域色彩鲜明。二十世纪80年代由县文化部门发掘复排,曾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表演活动,在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表演中获得特别奖,在咸阳市首届民舞调演中获一等奖。2011年,参加第二届咸阳湖赏花节展演。2014年,参加陕西·中华传统文化周展演。2016年,参加央视7套农民春晚外景拍摄活动。2017年,参加央视11套戏曲春晚(三原县城隍庙)外景拍摄活动。

    2007年,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东寨十八罗汉”及相关文字,音像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复制。每年春节,元宵节组织多场表演。同时,当地党委政府对“东寨十八罗汉”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给予极大的关心和支持,使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在活跃当地群众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凝聚民心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章图片均由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