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铺龙拳是胶州市三里河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胶州武术的代表和缩影。“三铺龙拳”动作舒展紧凑,朴实无华,变幻多端,讲究实效性和实战性,技击性强。三铺龙拳提倡健身强体功效,无论男女老少,均有适宜练习的套路,深受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它不但攻防兼备,而且对于提高练习者身体素质大有益处,同时对于人们的美学情操、修身养性也有很高的价值。
三铺龙拳前身为“刘家拳”,起源于明末,属刘家上祖刘静所创,传到清朝道光年间三世祖刘楹盛时,练武已成家风。由于云清道长刘峪盛的亲传,并口诵了一首隐喻诗,使“刘家拳”得到了升华,四世祖刘邦基、刘邦业练成一身硬功夫,号称“神鞭刘”、“铁腿刘”。为保家救妹,血战八里路,分别失去双臂和双腿而壮烈就义,刘家家主刘作周下令家人不再练武,自此刘家武术转于地下,刘家武术受到了重创。直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参加天津保卫战的浙江宁波商人黎银,因负伤碾转至铺集二村“稍门里”,并留在“稍门里”当长工,期间武功显露,同刘家二兄弟刘衍文、刘衍成结为同盟之好,一起切磋武艺,自此刘家拳融入了南拳的动作。
由于清廷的追杀,黎银被迫逃离刘家,刘家武术再次被压制处于低谷。直到解放战争,刘家子弟为支援祖国的解放,纷纷投入到革命热潮中,刘家后代中有的担任征粮队队长,有的当了民兵队长,有的当了妇救会长。武术也成了他们的业余爱好,紧接着“三反五反”运动,“大跃进”运动,“四清”运动等一系到政治运动,加上“文革”的浩劫。七世刘立忠的历史问题成了批斗对象,干了十几年的民兵队长的八世刘正潍也进了“一打三反”学习班。处于这样的年代,刘家把继承“刘家拳”的希望寄托在了瘦小机灵的刘正海身上,刘正海七岁开始接触了武术,习练刘家拳、小五手、义和拳并练到了痴迷的程度。
<
刘正海依据自身速度、弹跳力极佳的身体素质和扎实的武术基本功夫,继承发展出一套意念结合、刚柔相济、出击迅猛、闪躲无影的具有实战意义的传统套路。三铺龙拳在传统动作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改进,更加突出了武术套路技击性和攻防灵活性,并在武术理论和武学精神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既保留了传统套路的朴实技法,又根据青少年的生长规律和生理特征,在动作美学方面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整个套路将人体天生的走、跑、跳跃、闪躲、猛扑、出击、逃避的本能,体现在踢、打、摔、拿的技击技法上。利用手法、步法、身法展现了其套路动作刚柔相济的攻防能力。
三铺龙拳徒手拳术有八个套路,其中包括入门拳、十步拳、三铺龙拳一至四路、擒拿格斗拳、女子防身术和胶州武式秧歌拳。健身养生功法两套,即热身保健功与舒心活血增寿功。器械套路有刀、枪、剑、棍、鞭、大刀、朴刀、铲、斧、狼牙棒、双刀、双锏、双、双锤等。三铺龙拳以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和特点,以铺集为中心点,遍布在胶州全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拳种。
三铺龙拳发源于铺集二村,流传于胶州地区。过去此拳只限于铺集二村“稍门里”内部子弟传承和练习,直到解放后刘正海担任体育教师后,开始把此拳公示于众,传授世人。随着三铺龙拳传承人刘正海的工作调动,分别在铺集小学、胶州二中、胶州一中、青岛工学院普及。
目前,普及最好的是胶州一中,学校重视武术特色教育,三铺龙拳研究会办公室就设于此校。学校建立了武术兴趣小组、成立了三铺龙拳武术队、三铺龙拳辅导站等,并把三铺龙拳纳入学校体育课程。随着三铺龙拳后代传人的发杨光大,胶州市内各个社区、学校开始普及,全国各省市地都有了三铺龙拳的传承人和练习者。
本章所用图片均由传承人刘正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