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花毽从从古代的"蹴鞠"发展演变到今天,中间融入了多种武术与舞蹈方面的技巧,技能花样多达108种,踢毽讲究身形架步优美,以心意相随,眼到脚到,反应灵活,人随毽舞,毽随人转,不仅动作优美,而且能够强身健体,具有独特的民间体育特色。青州花毽作为“蹴鞠”的演变品,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于研究古代舞蹈、体育和竞技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青州花毽不仅毽子色泽艳丽,制作精良,而且花毽的花样也非常丰富,其中既包含了武术的阳刚之气,又吸取了舞蹈的柔美之姿,灵巧多变、刚柔相济、扣人心弦,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做专场表演。
青州花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一种传说认为:毽“创自辕黄帝”。当时叫“毱”,不叫毽,是练习武士的一种器具。又一传说认为:“创自岳武穆,用箭之翎,配以金石之质,抛足而戏,以释军闷。”此种传说没有可靠的佐证,而且“箭”与“毽”又不相同,故不足为信。
历史文献证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临淄是齐国首都且为青州治所,蹴鞠在青州非常盛行。汉代时,由蹴鞠又演化出蹴毛丸,即为踢毽子的雏形,在民间非常盛行。唐《高僧传》二集卷十九《佛陀禅师传》中记载,有一个叫跋陀的人到洛阳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续踢了五百次,观众赞叹不已。至宋朝,高承在《事物记源》一书中,对踢毽子有较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
明代进士、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散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杨柳儿青放空锺,杨柳儿死踢毽子。”说明踢毽子已成为当时民谚的内容,而且发展到数人同踢的技巧运动。踢毽子的活动更加广泛,特别是青少年参加者更为普遍,当时就有这样的童谣:“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说明踢毽子已经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
近代以来,民间踢毽爱好者更是用功苦练,以口传身授的方法代代相传。青州花毽在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和潜心研究下,将青州风土民情,山川景物等地方文化特色,用于花毽技术动作命名中,并不断发扬光大。
青州花毽在制作毽子和花毽花样的工艺过程中,考虑并掌握力学平衡原理,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青州花毽使用的毽子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常见的传统花毽。花毽的高度一般在12厘米左右,多用火鸡毛或雕翎做毽身,塑料片做底座。因此,看起来更加美观,踢起来弹性更佳。毽子起落的速度,没有太多限制,踢起来后上下翻飞,花样动作全凭自己掌控,没有特别高难度的动作,所以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第二种是大毽子,这种毽子的毽身多用鹅毛制成,橡胶做底座,高约17—18厘米左右,与传统花毽不同的是,大毽子较重,要求技巧性相对更强。在2013年4月举办的中国潍坊第六届文展会上,李贤臣制作的高达1.2米的青州巨大花毽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驻足观赏,成为文展会上的靓丽风景。传承人李贤臣不仅将制作毽子的工艺不断创新,还研制出踢花毽的专用鞋靴,且注重鞋靴的美观和实用性设计,使得穿着舒适轻便,毽子的落脚更加稳准,有利于技术的发挥。近年来,青州花毽走表演与项目艺术价值提升之路,使得其服装设计也引起重视和得以创新发展,吸引着观赏者人们的眼球,给人以美的享受。</p
青州花毽以踢毽比赛和花样比赛为基本内容,经过四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和潜心研究,将青州风土民情,山川景物等集于花毽技术动作名称之中,结合花样多达108种,如撑子跳、张飞大蹁、双飞燕、一柱擎天、马铁拐李摔拐等动作。该项目技术动作分为单踢、盘踢、压、颤、打、窜打。单踢动作要领:髋关节外展,膝关节屈,踝关节内收并屈,用脚内侧触球,控制球上下飞行。盘踢技术要领:与单脚踢动作要领一致,单在两脚转换踢毽时要注意毽的飞行位置与触毽力量协调配合好。压的动作要领:(以右脚踢为例)重心下降,左腿膝关节屈,上体稍微左转,眼看花毽,右腿膝关节屈,髋关节外踝关节内收到左腿侧后方,右脚内侧触毽,在触毽瞬间,重心后移,同时右腿向上提拉,将花毽踢起。颤的动作要领略同于单踢,但连踢时,踢毽脚不能触及地面。打、窜打(男生窜打,女生打)动作要领跳起后,上身稍微右转,右膝屈,髋外展,踝关节内收至左腿后侧,触球时脚内侧平面保持住。两臂自然摆动。窜打时注意动作的连接要协调,触球部位要准确。
新中国成立后,踢毽子这项民间体育运动才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青州花毽项目的传承方式为师徒传承制,目前第四代传承人为年愈80岁的李贤臣老先生,他及家人将毕生精力全部投入到花毽的保护与传承事业中。自2000年李贤臣成立青州花毽协会并任会长以来,青州花毽就一直走在传承与创新共举的道路上,成立协会之前,青州花毽分成两大派,一派是以东关回民为代表,一派以北城满族为代表,两派各有特色但踢法不同。成立协会以后,李贤臣对两派的踢法进行了对比与分析,找出了两派踢法的优点及弱点,然后他经过不断地摸索,巧妙地融两派之长,结合传统花键的招式,创造了300多种踢法,后经筛选,剔除了一些不合理因素,总结出了天罡36式,地煞72式花样,并经过再三推敲为每式确定了名称,以创新式的发展为青州花毽带来了活力。近年来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和省与地方电视台进行专门表演,受到观众的青睐。并在2012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歌声与微笑》老年活动大赛中荣获金奖。在山东省及潍坊市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比赛中,青州花毽队更是一支独秀,囊括了多项第一名。
目前,李贤臣正率领着他的花键表演队伍,活跃在青州城里的北门里古街、宋城、范公亭公园,向广大外来游客展示这一富有魅力的青州传统古典表演项目,使来自各地的游客来都能观赏到青州花毽,并能参与其中。
对于青州花毽将来发展,传承人李贤臣有三种打算:一是提高。即努力提高现有会员的表演水平,尤其是提高一些有表演潜质与天赋的骨干会员的表演能力,使这一部分人在表演的质量上、稳定性上、多项性上得以发展,从而保证青州花毽的荣誉和传承发展。二是普及。花毽项目在青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在群众中大力普及花毽运动,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将花毽项目在学校中普及,现在我们已经在青州八中、实验中学、云门双语、孟家小学等青州学校以及寿光、临朐的一些学校开展了花毽项目,下一步将联系更多的学校,努力使青州花毽在学校扎下根,从而促进青州花毽的发扬光大;三是整理资料,将青州花毽108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版。
目前仅青州市踢毽人数超过5000人,能掌握高难度动作的骨干力量为30多人,2016年8月,传承人李贤臣打破地域界限在博山收徒,极大地促进了青州花毽的传承。李贤臣老先生表示:希望将来青州花毽能传到世界各地,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不希望后代子孙失传,建议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对于这类群众基础广、推广效果好的非奥项目,加大对其人员培训、国际交流、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扶持与投入,通过更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推动,让中国传统体育在国际舞台上发扬光大,在传承创新中得以有续发展。
本章所用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项目传承人李贤臣之女李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