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喀左蒙古象棋

项目编号:市V-Ⅵ-4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喀左蒙古象棋


一、概述

  蒙古象棋(也称喜塔尔)是集民族性、趣味性、知识性、开放性、竞技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竞技娱乐活动。蒙古象棋历史悠久,早在北方草原契丹时期就有玩蒙古象棋游戏的记载。明朝永乐年间《芝仙集》记载,蒙古象棋的走法早在14世纪末已定型,直至清代《中北三斤志》,一直为世人所注目。蒙古象棋简约而不简单,开放而不放纵,是一种科学博弈竞技棋艺游戏,极具民族民间艺术的传统特征,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多见的民间艺术奇葩。

  喀左蒙古象棋是流行在东蒙地区的一项竞技娱乐活动,是研究北方民族民间、宗教、文化和民俗的重要载体和活化石,也是研究辽西地区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极具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喀左蒙古象棋最早流行于喀左县内的寺庙。一般认为是喇嘛阶层平时娱乐所用,民间则在那达慕盛会中进行竞技博弈。因此,在辽宁省蒙古族聚集区,即辽西朝阳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古至今,喀左蒙古象棋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简单易学、老少皆宜,无论是在什么地方都可对弈,而且对弈方法细腻,战局起伏变化大,想要取胜须有足够的耐心和顽强的斗志,从中反映出蒙古族人的聪明、智慧和坚强的性格特征。




二、历史沿革

  蒙古象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弈游戏之一。据史料记载,蒙古象棋比现代国际象棋的定型还要早100多年。喀左蒙古象棋与草原上流行的蒙古象棋在棋子的制作上有所不同,主要是吸纳了宗教文化和农耕文化。每枚棋子的底座均呈塔形。同时,棋子的材质多用石块、青砖磨制而成,还有用硬杂木切削制成的。因为兀良哈部落起源是森林部落,在成吉思汗统一各族前,一直以狩猎和农耕为主。而草原蒙古象棋则以驼骨磨制、牛皮缝制而成。在棋子叫法上,草原上把“车”叫“航盖”,而喀左则叫“特日格”。草原蒙古象棋的8个兵叫“胡”,是奔跑状的博克手,而喀左蒙古象棋的兵虽亦称为“胡”,但却是8个猎狗形状,因为猎狗是蒙古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同时,兀良哈部族的先祖者勒篾,是成吉思汗的四大爱将之一,号称“四獒”之一。

  喀左蒙古象棋的断代约在1895年左右,具体原因不详。但在寺庙中还有少数喇嘛会弈,而民间则已失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鼓励喇嘛走出寺庙务农,自食其力,蒙古象棋基本失传了。直到2009年,喀左县政府开始将这一中断百年的民间竞技娱乐活动重新恢复并普及开来。在喀左县民族宗教部门牵头组织开展活动后,2010年,成立了辽宁省第一个蒙古象棋协会。2011年,喀左县举行了首届蒙古象棋比赛。2015年,先后成功举办了省、市、县级比赛八次,参加活动人数已达1.2万人次;并多次代表辽宁省参加国际那达慕比赛。目前,喀左蒙古象棋已经走进了工厂、社区和学校,并被喀左县教育局列为“六个一”工程。目前,喀左县城内约有7000人参与蒙古象棋活动,在学校里体育课堂内有专职教师授课。如今,盛夏的树荫处,冬季的火炕头上随处可见蒙古象棋的对弈者。




三、道具器材

  喀左蒙古象棋,两人对奕,各自有棋子十六枚,分别叫诺彦(主帅,各一),波日斯(虎将,各一),特默(骆驼,各二),毛日(骏马,各二),杭盖(轻车,各二),胡(卒子,各八),共三十二枚棋子。诺彦亦叫做“苏鲁德”,波日斯、特默、毛日、杭盖称为“宝德”(大子)。棋盘由横竖平行的九条直线相交而成,由8×864个方格组成了方形棋盘,每子各占一个方格。对弈时,先在已方的第一行八个格子里,按从中间向两方的顺序,诺彦、波日斯居中,两边各摆一个体特默、毛日、杭盖,同时在它们前面的八个格子里各摆一个胡。

  喀左蒙古棋子多数为木刻,一般常见的原料有紫檀、桦木、沉香木、梨木、红松等,也有用牛角、驼骨等制作的。此外,还有用石头、砖头磨制的。近年来,由于蒙古象棋活动恢复后,市场需求增加,当地组织了批量生产,现多用塑料和树脂生产加工。其中,多以亭台楼阁代表王(诺彦),也有着王爷衣冠端坐的人型形象。狮虎(波日斯)、骆驼(特默),马(毛日)、车(特日格)都用主体雕刻。胡(兵、卒)刻制的形状较小,喀左地区多数刻制为牧羊犬。喀左蒙古象棋由于做工雕刻精致美观,形象可爱,栩栩如生,而且还涂上鲜艳明快的色彩,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四、基本内容

  1、对奕方法

 对弈时,双方按规定轮流移棋。各个棋子的步法,相互不同。

  诺彦。可沿周围格,无论先后左右、直格或斜格,每走一步,移进空格或有对方棋子的格子;吃掉这个棋子,并落脚在被吃掉的对方棋子的位置上。

波日斯。步法同诺彦,但格数不限,是全部棋子中最活跃、最有威慑力的棋子。波日斯可以顺着直格移动或斜格移动,每次只走一条直线,不能在中途拐弯。如果走的路线上如有自己一方的棋子,则不能超越,如遇对方的棋子,可以吃掉,并占据其位。

  特默。顺斜方格移动,步数不限,同样不能中途拐弯,同时不能超越在路线上遇到的已方棋子,如遇对方棋子,可以吃掉,然后占据其位。

 毛日。每走两个直格加一斜格,不分前后左右,可以超越路线上遇到的已方和对方的任何棋子,但在它落脚的格里,如有已方棋子则不能落脚,若是空格或遇对方棋子,则可以落脚或取而代之。毛日是蒙古象棋中步法隐蔽且出其不意、变化莫测的轻骑兵。

 杭盖。顺横格或直格走横线或直线,在移动中不能变换方向,步数不限,不能超越路线上的自方棋子,如遇对方棋子,可以吃掉,占据其位。它是横冲直撞的一员猛将。

 胡。是整个棋局中首当其冲的生力军,而且喀左蒙古象棋的结局是依据所保留的胡的多少以及位置的适当与否来决定赢局的大小。

  双方开始对奕时,第一步移动诺彦前头的胡,往前走两格(有时也先走波日斯前头的胡),互相对峙。其后的所有胡,均走直格、吃斜格。每次向前走一步,前方若有已方或对方棋子堵住去路时,则能前进,而斜前方格里如有对方的任何棋子,就可以吃掉,占据其位。如果前进到棋盘尽头,可以变成可走波日斯或杭盖同样步子的“晋升”了的波日斯或杭盖,变波日斯或杭盖,由棋手自己决定,例如:波日斯前进到了尽头,下棋者马上宣布为杭盖,则下一步再走时,它就走杭盖的步子,假若棋手想要变波日斯的步子时,到了尽头也马上宣布为波日斯。“诺彦”被将之后,拯救的办法有:挪位到不被对方将的位置上去;用已方棋子堵住对方行棋路线;吃掉威胁自己主将的棋子。

  对奕时,一般都要请客人先走,年少者请年长者先走,并且有“走错不悔”、“失棋不失意”的棋风。

  2、比赛方法

喀左蒙古象棋比赛分个人赛和团体赛两种。

(1)个人比赛

  个人比赛分单人和双人比赛两类。单人比赛,即每场比赛必有两人对弈;双人比赛即每场比赛必有四人参加,两人一组对弈,对奕时同组的两个人可以相互商量,也可以不商量,但商量与否必须先在赛前定好;举行双人比赛时同组的两个人轮流走棋。

(2)团体比赛

 团体比赛有分台比赛法和循环比赛法两类。

  分台比赛法,参赛单位先确定好棋手人数,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派代理选手。参加比赛的队要按参赛选手水平的高低排好次序,并报告给比赛组织者。比赛时分台进行,不得随意改动。

  循环比赛法,两队的选手都要彼此交锋一次。比赛方法又分淘汰赛,按赛前排定的次序比赛,失败者被淘汰,获胜者参加下一轮比赛,一直到赛出冠军为止。其中,又分单淘汰赛和双淘汰赛两种,参赛者不限人数。一般在参赛人数多而时间紧的情形下采用这种方法。喀左蒙古象棋一般都采用循环赛,比赛对手以抽签法来决定。




五、传承与发展

  喀左蒙古象棋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乌显明(男,蒙古族)1952年出生于喀左县官大海农场。5岁时学习蒙古象棋,主要师从其喇嘛爷乌玉龙(1982年—1973年)和父亲乌兴远(1925年—2002年)。乌显明自小谦虚好学,善于博采众长,能把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融会贯通于蒙古象棋之中,他曾10次获得喀左县中国象棋冠军。1988年,获得全国中国象棋第10名,荣膺中国象棋业余大师称号。2009年,辽宁省首届蒙古象棋大赛在阜新市举办,已58岁的乌显明凭籍国际象棋的开局和中国象棋的残局功底,把蒙古象棋演化得左右逢源,淋漓尽致,以全胜战绩夺魁。2010年,乌显明代表辽宁参加了全国八省区蒙古象棋千人大赛和首届国际那达慕蒙古象棋大赛,先后战胜了青海,呼和浩特等省市冠军,名列第15名。2011年,喀左县成立蒙古象棋协会以后,乌显明担任协会秘书长,一直致力于宣传普及和推广蒙古象棋活动,往来奔波于喀左县城乡民族中小学校和社区、街道、农村,组织培训、电视讲座、言传身教,带动了一大批蒙古象棋高手。此外,乌显明还是位热心的社会活动家,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县、市、省级比赛十余次,并为自己家乡官大海农场争取了“辽宁喜塔尔第一乡”称号,成为“辽宁省喜塔尔协会”会址。

  喀左蒙古象棋作为一种古老的蒙古族竞技娱乐活动,在喀左当地的传统棋艺竞技中,所有的棋子称呼都是蒙古语,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则,这项竞技娱乐在喀左民间的普及,同时也起到了对蒙古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对民族文化凝聚力、认同性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喀左蒙古象棋的辐射功能在于强化了民族认同,提高了民族自信心理。


  本章图片均由乌显明与陈天海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