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唠唠”,又称“唠唠那达慕”,蒙语称为布日格,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地为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前郭尔罗斯县),主要分布在前郭县查干花、乌兰敖都、东三家子等蒙古族村镇聚居地。打唠唠这种自然、简约的室外游艺运动的传承历史悠久,极具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历来深受蒙古族群众喜爱。它具有占地空间较小,参加人数灵活,受场地器材、时间等条件限制小等特点。人们通过“打唠唠”游戏,不仅增强了体质健康,还丰富了娱乐文化生活,促进了蒙古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团结,具有良好的社会推广价值。
“打唠唠”的参加者多为青壮年男子,分为庄家和玩家,游戏直到精疲力竭为止,失去“据点”的一方即为输家。所有参与者不仅需要有机智、灵敏的反应能力,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反映出蒙古族人民勇猛善战的民族风格。游戏参与者在运动中不仅仅挑战了体能和技能,还充分地表现出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质。在现代人类生活中,这项蒙古族特有的体育活动依然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运动魅力。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前郭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辽平原东部,松嫩两江交汇处。境内有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的查干湖,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总面积幅员6980平方公里,有蒙古、汉、回、朝鲜、锡伯等24个民族,总人口56.7万人,其中蒙古族有5.7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0%,是东北三省四个蒙古族自治县之一。
前郭尔罗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最为古老的部落之一。元代之后,成吉思汗之弟哈萨尔统领郭尔罗斯部。清初以嫩江为界,设立郭尔罗斯前旗,隶属内蒙古哲里木盟。1945年东北光复后,该地几易隶属关系,1949年划入吉林省。1956年撤消郭尔罗斯前旗建制,成立自治县。
据申报书记载,古代“打唠唠”曾流行于阔连海子(今内蒙古呼伦湖)及海拉尔一带,后伴随着蒙古族经大兴安岭南迁至松嫩流域,在吉林地区流传。早在13世纪初,蒙古族首领在举行“忽力勒台”(蒙古语意为大聚会)时,除了任免官员,处理公务等外,还要举行规模较大的体育比赛。主要包括射箭、赛马、摔跤、布日格(即“打唠唠”)、打布鲁等运动。在元代以后,“打唠唠”这项传统游戏流传更加广泛。明嘉靖年间,“打唠唠”随同科尔沁东迁到嫩江、松花江汇合流域,传播至前郭地区。
根据蒙古族民间流传的民俗传说,蒙古骑兵在作战之余,为了进行体能训练和培养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经常分组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在人数达到十几人或者几十人时,经常就地取材用木棍和宰杀牛后取牛髌骨进行“打唠唠”游戏。“打唠唠”游戏在农区、牧区都有着较为广泛的流传。至今仍是少数民族村落青壮年喜欢的游戏,但受到现代生活的冲击,目前只在偏远的蒙古族村落有着较好的传承。
“打唠唠”的参加者多为青壮年男子,分为庄家和玩家,他们每人手持一根齐胸长棍,通过“挑”、“打”、“拨”等技法在“打唠唠”过程中进行“守坑”、“夺坑”。所谓的“唠唠”即牛髌骨,俗称“牛嘎拉哈”或“牛拐”。游戏参与者每人占据一个小土坑,将庄家的土坑围在中间。游戏人数没有严格的规定,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游戏前先清理一片场地,游戏者每人挖一个一拳深的土坑,土坑的分布需呈梅花阵式(以一个土坑为中心),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方式,选出庄家。游戏准备时,庄家占据中间位置的土坑,将牛嘎拉哈(即“唠唠”)放置坑内,随后用长棍抵住“唠唠”,准备挑唠唠,发动游戏。其余人则各自占据梅花阵周围的土坑,并将长棍扶立于自己的坑中。待庄家用长棍用力将唠唠挑出后,游戏开始。其余玩家既要守住自己的土坑,还要将庄家打出的唠唠打回庄家的土坑。在众人击打唠唠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土坑也可以被其他人抢占,而庄家不仅要将其他人员打来的唠唠再击打出去,还要力争占据其他人的土坑作为自己的据点。游戏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直到筋疲力尽,游戏不能继续进行为止。庄家在游戏的过程中,是“以一对多”,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体力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要求具有较高的素质。
蒙古族的打唠唠游戏是一项传统的集体活动,在村屯群众之间以集体传承的形式保留至今,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传承谱系。据《申报书》记载,目前“打唠唠”的代表性传承人是宝力格(生于1958年8月),男,蒙古族,查干花镇伯音花村农民,自幼参加和学习蒙古族打唠唠活动,系统地掌握了该游戏的内容、规则和技术。
随着文化交融和文化娱乐项目的日益丰富,以及人口的流失等原因,致使原有的蒙古族草原文化生态被逐渐淡化,曾经广泛为人们所喜爱的打唠唠传统竞技和游艺活动面临失传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会玩且参与该项游戏的青少年日渐减少,同时熟悉这项游戏的人们均散落于各个村落,且多数人年事已高,由于身体的状况原因已经较少组织或参加这项运动。目前,前郭县蒙古族聚居的查干花、乌兰傲都等偏远乡村,尚有少数人在冬闲时参与开展这项体育活动,前郭县内地区则处于濒临失传的状况。为了保护该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前郭县政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主要有:(1)在查干花镇开设训练班,培养传承人;(2)投资数十万元,在民族乡镇修建了体育活动场所,积极鼓励群众开展传承活动,并进行广泛宣传;(3)开展县域内“打唠唠”项目的田野调查,收集并完善文字、影像等各种基础资料。(4)将“打唠唠”定为民族文体活动项目,并作为县那达慕大会参赛项目;(5)确认并建立“打唠唠”代表名录,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并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等。
本章图片均由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非遗管理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