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黎族渡水腰舟习俗

项目编号:省Ⅵ-1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黎族渡水腰舟习俗


一、概述

   海南黎族渡水腰舟,又称渡水葫芦,葫芦舟,是海南黎族先民在海南岛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之一,主要流传于海南省的南渡江沿岸一带。渡水腰舟是海南岛黎族先民在渡水、过河时所选择的一种携带便捷的原始漂浮工具,由于其制作方法简单,体积大小适中便于随身携带,便被黎族先民广泛使用并流传至今,目前黎族渡水腰舟已经成为了海南省黎族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地位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



二、历史沿革

   海南岛黎族是保留使用渡水葫芦最多的民族。渡水葫芦,古代便称之为腰舟,《歇冠子·学问篇》中记载“歇冠子曰‘中河失船,一壶千斤,贵贱无常’”。陆佃注曰:“壶,瓠也。佩之可济涉,南人谓之腰舟。”其中壶、瓠均指古时人们渡水所使用的葫芦,在古代船只贫乏的时期,渡水腰舟曾一壶千金。将葫芦系在腰间,便可增加渡水时的浮力,人们便可在水中轻松的畅游,故南方人称之为腰舟。在《诗·幽风·七月》中曾记载:“七月食瓜,八月断瓠”,葫芦不仅在嫩时可以供人们食用,同时在成熟之后因其容积大、体轻、防水性强、浮力大的特点还可以作为人们在水中畅游的浮具。

   黎族渡水腰舟传至明清时期还十分普遍,清《琼州黎民图·涉水图》诗曰:“黎母山头骤飞淙,瓠瓜作楫逐湍泷,情形性习宜泅渡,王政无庸议岁杠”。注文解释:“黎(地)中溪水最多,每遇大流急势难涉,黎人往来山际,辄用绝大壶芦带于身间,至于溪流涨处,则双手抱之浮水而过,虽善洇者不能如其绝捷,亦有于山中取竹,来作一捆,藉其浮势,夹挈而渡者”。其中记载的浮水工具即为渡水腰舟。



三、道具器材

   制作黎族渡水腰舟通常会选用成熟的葫芦,其高度约为50-60厘米,腹径约为40厘米。一般在制作渡水腰舟前都会将摘好的葫芦先放置一段时间,再用红藤或白藤的藤条在葫芦的外表编扎结实的网套,一方面可供渡水者在水中抓握葫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保护葫芦外壳的作用。在编扎完网套之后,则要在葫芦的颈部用刀切开一个口径约10至13厘米的开口,并清空葫芦的内瓤。最后则是制作渡水腰舟的封盖,一般会将一块水牛皮先用水泡软,再包裹在切好的葫芦口上,用绳子将其扎紧,待其水分蒸发变干之后,再修饰其毛边即可。



四、使用方法

   黎族的渡水腰舟在水中一般会有两种使用方式,一种是渡水者单手夹住葫芦在体侧以提供浮力,用另一只手和双腿划水前进;另一种方式则是渡水者用双手抓握渡水腰舟的网套于头前,双腿划水前进。在过河前,渡水者会将衣物、食物和随身携带的物品放置于渡水腰舟挖空的内部,再盖紧牛皮封盖,以防物品在水中被打湿。聪明的黎族人不仅借助葫芦的浮力轻松畅游于水中,同时还将葫芦作为了一种简单的水上运载工具。



五、传承与保护

   在2007年,黎族渡水腰舟被列入了海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已经对黎族渡水腰舟项目展开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馆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