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张湾草把龙

项目编号:省Ⅳ-Ⅲ-29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张湾草把龙


一、概述

  草把龙,又名草把灯,是一种意谓驱除瘟疫,期盼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的地方民间民俗活动,流行于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黄龙镇、花果乡一带。当地老人介绍舞草把龙的习俗是祖辈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一种传统习俗,在当地已流传了几百年。




二、历史沿革

  柏林镇草把龙的源头尚无法考证,但当地玩草把龙的习俗可追溯到清代。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在这-天里,不但草把龙要在村落、集镇的广场进行玩耍,还要举龙到河边或者水潭,叩拜龙王,请火龙星下凡帮助民间百姓,除魔驱妖,除瘟辟邪。晚上,人们还将龙的全身插上香火,整条龙就变成了一条火龙。远远望去,火龙滚动,火光闪耀,加上锣鼓、喇叭伴奏,众人鼓掌贺彩,场面十分热闹。期间,有专人挎一大篮子香烛,随龙行走,龙身上的香烧完了,随即换上,也有路旁人家的主人将点燃的香插在龙头龙尾上,为龙添火敬香。




三、道具器材

  草把龙造型活灵活现,整个龙头龙身均用竹子、木棒、稻草、布等材料精心扎制而成。龙头有龙角、龙眼、龙耳,龙嘴张着,用大红纸做成龙舌安在龙嘴之中。龙身制作前,要先将稻草理整齐,用草绳把稻草捆成约水桶粗的草捆,用刀割去两头,留中间的约一尺二寸长的草捆,再用草绳把稻草捆打花捆结实,这就是“龙节”。选用鸡蛋粗的结实木棍,截成“齐眉棍”,插进“龙节”中腰,固定,就成了“龙爪”,即舞龙的把手。草把龙有十二节,润月有十三节,全长22米、高1.6米、龙珠1个,高1.7米,每节代表一年当中的每一个月,每节之间用绳子相互连接,其主要动作有“八字拜四方”、“圆场跳龙”、“龙船造型”、“擎龙”、“盘龙”等,表演时动作粗犷自如、稳健大方。




四、基本内容

  草把龙基本套路,包括游龙上场——圆盘卧龙——起伏摆尾三次——圆场擎龙——龙翻身——聚龙——圆场穿龙尾——跳珠——拜四方龙点头——穿龙三次——跳龙三次——八字舞龙——盘龙——左右游龙下场等套路。




五、传承与发展

   2009年,张湾区文化馆进行非遗普查,经过上级文化部门的多次考察,均认为草把龙灯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观基础,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被批准为十堰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被批准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草把龙是柏林镇一带民众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张湾地区影响力大,具有祭祀、娱乐、交流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多元文化的影响,草把龙的传承发展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为此,张湾区政府及文化部门积极应对,一是建立了草把龙保护与传承研究班子,组织草把龙的挖掘和资料整理。二是针对传承人加大了保护力度。三是针对传承人的传承队伍进行培养和发展,组织青年传承人进行学习培训。

 

  本章图片除署名外,其余由张湾区柏林镇文化站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