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一个古老拳种,古称干支五势梅花桩,因习练者信仰易学,并在呈梅花状的木桩上演练而得名,落地演练以后称落地梅花拳,简称梅花拳或梅拳。梅花拳动作朴实大方,既有表演观赏的价值,又有技击制敌的实战功能。梅花拳是一个有高度文化素养和优良传统的拳派,武功锻炼由中国传统文化作指导,集中了道、佛、儒三家学说之精义和《周易》之理。
梅花拳在我国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与平乡县一带的传播是始于清康熙末年。当时,梅花拳第三代宗师邹宏义从徐州来到广宗县前魏村、平乡县后马庄传拳,历经邹宏义与其子邹文聚以及邹宏义的徒弟等人的共同努力,使梅花拳逐渐在当地发扬光大。之后,邹氏父子与邹氏多代子孙都葬于后马庄,后马庄的“邹氏墓群”于1993年被列为了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宗前魏村和平乡县后马庄成为了梅拳传播的圣地,直到今日,仍然常有外地梅花拳的习练者到此寻根访祖,广宗县、平乡县也于1997年被授予了“河北省梅花拳之乡”的称号。
梅花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叶,当时的诸侯与奴隶主为了参加角斗大赛进行赌博都喜欢招雇武士习拳练武。角斗场上的对决武士一旦输掉,诸侯与奴隶主便要对武士进行鞭打、割鼻子、挖眼睛、削耳朵等致命的刑罚,武士之间的角斗异常的激烈与残酷。有一年在洛邑(现洛阳)的角斗赛场上,经过了极为残酷的角逐后只剩下了五名武士难分胜负,于是便要在第二天要进行决赛。在决赛前的夜晚,一位开明的奴隶主悄悄地分别找到五位武士,点化他们如果再继续决斗下去,五人中落败的四人不是被对手斗死,便会被自己的诸侯或奴隶主处死,与其是死,不如合伙逃命。五人听后恍然大悟,便一起逃到了昆仑山中的一个山洞中,五名生死之交劫难之后互献技艺、聚其精华,共同创出了梅花拳。之后,五名武士中有四人不幸死于疫病,仅存名为东方离的武士一人,他出山到“西域”,即今云南一带传拳,后世梅花拳弟子便奉东方离为始祖。
东方离传拳的年代,据梅花拳经典《五护纲领》记载:“居伯阳(老子)后,占仲尼(孔子)先。”即公元前10世纪末,距今已有2900多年。据梅花拳学者研究,从西周初叶梅花拳的形成到明末的2600多年里,梅花拳共传授127代,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梅花拳弟子把这段传承谱系叫“前百代”,从明末开始便成为“后百代”。“后百代”的始祖没有可靠的文字传世,只是一个虚拟的人物,梅拳弟子称之为“收元老祖”;第二代是徐州府桐山县小尖山人张山,张山将梅花拳在桩上演练的传统形式改为了落地演练;梅花拳的第三代宗师便是清康熙年间从徐州来到邢台市广宗县一带传拳的邹宏义。现如今的邢台梅花拳经过千年的传承已经成为了中国颇具影响力传统拳种之一,邢台梅花拳已经在2006年被列入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梅花拳的习练器械极具民族特色,梅花拳的第四代宗师邹文聚来广宗县和平乡县传拳时,手推一辆独特的独轮车,独轮车的各个部分均是由不同的兵器组装的。现如今,组成独轮车的兵器虽然在传承过程中有所变异,但仍是由手推车部件的原形所演化。梅花拳使用的兵器总计108件,特有兵器有提戟、狼牙棒、护手钩、梢子、量天尺、群枪母、大拐、小拐、文棒、五虎锛、护身披、一锛三枪、风火轮、落子枪、梅花针、挎虎篮、牛心拐、判官笔、向宝杵、随身躺、拐棒、拐杖、坤棒、阴阳棒槌、阴阳腿、栓马橛、打神鞭、峨嵋刺、七节鞭、梅花针、拍扒木等。
梅花拳是一个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拳派,武功的锻炼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指导,故梅花拳可分为文场和武场。梅花拳不单纯练武,其文理武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依相生、共存共荣,是一种以文养武,以武济文“文武合一”的文化现象,可谓“文化拳”。梅花拳的文场人员侧重研究文理,并负责梅花拳弟子的思想工作、演练、亮拳的组织管理等事务。梅花拳集中了道、佛、儒三家学说之精义和《周易》之理的神奇妙用,讲修身养性、练神练气等。
梅花拳的武场的弟子主要是通过武功锻炼的方式体悟拳理拳法,梅花拳的武功可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和器械四部分。
架子是梅花拳武功的基本功。它包括“桩步五势”、“行步三法”,与梅花拳的桩上基本步法相比,梅花拳的落地演练其探踏虚实与桩上的基本功无异,所以仍称为“桩”步五势,五势即大势、小势、顺势、拗势、败势。“行步三法”则是摆法、扎法、撤法,其中摆法是在拳场中的横向运动,扎法是纵向运动,撤法则是斜线运动,“行步三法”组成架子的四门八方(八卦),即架子的拳路。架子中的桩步为静,行步为动,静时稳要如山岳盘石,动时似江河川流不息,行之似波浪起伏,桩步练全身之气,行步练行动之疾。
梅花拳的成拳是在基本功架子的基础上进行两人或多人对练的方法。主要套路有抓、拿、摔、打。梅花拳成拳的交手对练过程中,双方没有竞技或争战意识,因此,对练的双方在相互喂拳的过程中都要做到你进我退、彼此配合、互相协调、不散不乱、不即不离,对练双方要讲究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梅花拳抓、拿、摔、打的招势有“金丝缠腕”、“双风贯耳”、“黄鼬拉鸡”等,多达78种。与此同时,梅花拳成拳在交手中使用的步法以中八方和小八方为主,有定手定步。成拳训练的目的,不但要学抓、拿、摔、打的招势,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培养习练者灵敏的感知能力,当武者具备了灵敏的感知能力后,才能在实战中面对各家拳派的抓、拿、摔、打招式而立于不败之地。
梅花拳的拧拳势无定形,脚无定步,无定手无定步,也不需要喂拳,无拘无束。实用的步法是乱而不乱的大八方步为主,主要训练习练者出手引手、见手使手、察敌手之来势,审敌手之短长,见劲使劲和借他劲,他动我也动,占其行气出其不意的能力。
梅花拳演练者称器械为兵器或把子。除刀、枪、剑、棍等常见的十八般兵器外,还有许多手推独轮车部件原型的特有兵器,其套路练法丰富多样,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与竞技的特点非常突出。除此之外,在演练梅花拳时,往往配以打击乐以渲染气氛,其乐器一般有牛皮战鼓、锣、钹、铙、镲。
邢台梅花拳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自清初以来,便以邢台为中心,逐渐广泛传播。现如今,梅花拳的习练者遍布我国的鲁、豫、晋、粤及港、澳、台等数十个省市区,与此同时,梅花拳也走出了国门,现已传入了亚洲、欧洲、美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广宗县、平乡县梅花拳弟子属“后百代”邱祖龙门派。按照“父不传子”的门规,各个弟子均按宝号“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100字统一排辈次。第一代“收元老祖”为虚拟人物,从第十二代以下为健在的梅花拳弟子。
现如今在梅花拳圣地已经创办了梅花拳文武学校。邢台梅花拳在电视媒体中曾多次被报道,邢台电视台曾拍摄了“梅花拳探源”的报道片,河北省电视台也拍摄了“香飘燕赵梅花拳”报道片,走进科学和CCTV10-讲述栏目也相继对梅花拳进行了专题报道,电视媒体的报道对梅花拳的推广和宣传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目前,梅花拳的代表性传人张西岭已被国务院批准、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邢台梅花拳代表性传承人”,邢台梅花拳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全国各级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协助之下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章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传承人张西岭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