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黄骅麒麟舞

项目编号:省Ⅰ-Ⅳ-13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黄骅麒麟舞


一、概述

   麒麟舞盛行于河北省黄骅市文化古乡齐家务。相传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一路南行,屠无遗孑,但兵将临近齐家务乡时,突然大雾迷漫,笼罩村庄,老幼因此免遭残杀。事后,村民庆幸,取村名起家雾,后演变为齐家务。黄骅麒麟舞是燕赵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黄骅麒麟高大威猛,素有“北方麒麟”之称。与江苏、湖南等地小巧玲珑的“南方麒麟”相映成趣,共同演绎和诠释着华夏民族优秀民间舞蹈艺术的底蕴与内涵。由于它具有高大魁梧的造型,因此在表演中柔进惊、险、奇的高难度杂技动作,带给观众不同凡响的艺术震憾力。




二、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麒麟舞原本是皇宫中的表演艺术,称之为“麒麟圣舞”,是皇家各类庆典中必有的表演,并特用于泰山封禅、祈求太平盛世。听老人们介绍,明朝灭亡之后,本地一位皇宫艺术家将他的麒麟舞绝技带回家乡,而得以代代相承、流传至今。麒麟舞在经历了形成期和兴盛期后,曾经中断过若干年。新中国成立后,齐家务乡的民间艺人重新组织起了麒麟舞队,从而使麒麟舞进入新生及转折期。“文革”期间,麒麟舞再度被打入冷宫,十年沉寂之后,几近失传。八十年代重新步入复苏期。1999年,桃园村农民企业家刘致广创办“黄骅市麒麟舞民间艺术团”,在保留民间流行的原有麒麟传统特色外,在民间艺术家的指导下进行了改编创新,并参加了喜迎澳门回归的国家庆典暨全国首届中华舞龙大赛,以及央视“相逢2000年”专题节目的拍摄,获得过“全国第十届群星奖”银奖。麒麟舞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一页,从此步入最为鼎盛的时期。不久后,由于资金费用严重透支,桃园表演队被迫解散。




三、道具器材

   麒麟舞主要分为麒麟扎制和麒麟表演。传统的扎制方法使用竹木做成骨架后,用纸糊好,再用画笔绘出鲜艳的鳞甲等,这样做出的麒麟容易破损。后来民间艺人改进了制作工艺,先用竹木做出麒麟骨架后,再用彩色丝绸和镭射纸做出一片片鳞甲,最后把鳞甲缝制在麒麟的丝绸外套上。此外,麒麟的头部、牙齿等部位用油彩绘制,这样做出的麒麟色彩鲜艳、形象逼真且结实耐用。麒麟表演时用锣、鼓、镲和音乐伴奏。




四、基本内容

   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同时也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与小巧玲珑的南方麒麟对比,黄骅麒麟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大威猛,在闪、转、腾、挪之间展示出高难的动作和表演者高超的技巧。黄骅麒麟舞表演套络的勇猛豪迈、大开大阖,更是与北方人豪爽侠义的性格特征相吻合。此外,麒麟本身就是吉祥、幸福的象征,预示着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其二,麒麟之上端坐童男童女,蕴含“麒麟送子”之意,民间百姓尤其钟爱。威风凛凛的麒麟,饰以绚丽的色彩,加之铿锵有力的锣鼓音乐,恢弘浩大的表演场面,在华夏民族新春佳节之际,为民间增添喜庆热闹的氛围,畅快淋漓地透出中华民族浓郁的年味。

   产生于明代的麒麟舞中的麒麟造型奇特,集龙头、鹿身、马蹄、牛尾、狼额于一身,身披五彩鳞甲。表演用的麒麟从头到脚最小的4米,最高的5米,高大雄壮,舞起来威武生风、气吞长虹。每只麒麟由两个青壮小伙子作表演者,一前一后,协力合作完成表演动作。一人腰挎麒麟头,做骑麒麟状,另一人在其内做尾部表演。一红一绿代表一雌一雄,成对出场。金童玉女端坐其上,演员足踏一米多的高跷,身托约50公斤的道具,完成闪、转、腾、挪等系列动作。表演技巧高、难度大。全场多只麒麟在锣鼓和音乐的伴奏下一起跳跃舞动,演出场面大气磅礴、威风凛凛。20分钟完成整个套路的表演。




五、传承与发展

   杨印海,男,汉族,小学文化,1936年6月出生在齐家务乡大王庄一个农民家庭。18岁从师吴宝安学习麒麟的扎制手艺,悟性高、恳钻研,是当地有名的能工巧匠。在多年的扎制实践中,积极摸索创新麒麟的扎制技巧。由于传统地麒麟头部造型简单,缺乏生动感,杨印海经反复琢磨后,改进用料,增加饰物,使现在的麒麟头部造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同时,杨印海根据麒麟的高矮确定其它部位的比例尺寸,平衡度掌握的非常到位。在扎制用料方面,细心研究,由从前的纸糊到改用丝绸,延长了麒麟的使用寿命,增强了立体感。现今麒麟高大威猛、活灵活现的完美造型,杨印海老先生功不可没。

   王凤柱,男,汉族,1952年出生,初中文化,80年代从艺。因其酷爱麒麟表演艺术,刻苦训练基本功。为使麒麟艺术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他每天利用空闲时间,身负50多斤的沙土袋,足蹬高跷,在五米高的土堆上,上下奔跑,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麒麟技艺,受到了当地老艺人和众乡亲的高度赞誉。

 

   本章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齐家务乡政府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