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地处贵州省中部,清水江上游。麻江是苗语玛哈的译音,意为水上之疆。
自古以来,麻江地区流传着一项传统体育项目“苗族武术”,当地称为“苗拳”。苗族武术源远流长,源于苗拳中的“蚩尤拳”。据苗族古老的民间传说,苗族武术立堂子念的《请师诀》和咒语所言,始于九黎三苗之首领蚩尤,即苗族武术始于4500年前的蚩尤时代。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苗拳”传承与保护予以大力支持,在开展“苗族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工作中了解到麻江“苗族武术”传承,是以龙山乡的潘氏苗族武术与清水江流域下司镇龙氏苗族武术等两大支系为主要代表。同时,两支系皆具备传统苗族武术的技艺特征。为此,地区文化部门将其联合进行非遗项目申报。2009年,苗族武术被批准列为第三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历史久远,苗族武术的起源,民间传说不一。除起源于远古蚩尤拳的传说之外,还有源于古代的“张祖仙师传教”一说。然而,这里所说的张祖仙师,究竟是东汉的张道陵还是明代的张三丰,则无史籍可考。事实上,苗族源于远古的蚩尤部落,后在与炎黄两大部落的战争中失败,部落首领蚩被杀,苗族部落被迫迁徙南下的历史可考。因此,同我国的其它民族一样,苗族的社会发展,同样经历过由采集、渔猎到农耕社会的进程。在原始社会,苗族先民为了“与猛兽争生活,进而与邻族争生存”,逐渐学会各种格斗和捕杀的技能,这应当是苗族武术的萌芽与起源。秦汉至明清之后,苗族武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在学习其它民族武术技巧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逐步提高完善,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武术特色及击技技巧。
苗族武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的主要原因是战争。它是一种古老的搏击自卫技能,是苗族先民在与大自然的生存博斗和其他部落的战争中,受到狩猎、祭祀、舞蹈等的综合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传说始创于蚩尤,盛行于湘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人民为了生存、安全、防身、获取食物的需要而习武练功。历史上苗族农民起义,麻江的苗族群众也参与其中。为了打败官兵,他们招募兵士,筑营练武,使苗族武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传播和发展。此外,苗族内部各族、各寨之间如发生纠纷,在沟通、评理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多数都诉诸于武力。在和平时期,苗族武术还是一种强身健体的全能运动。因此,苗族武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苗族武术”,苗语为“勾动”,其意与“劳动生产、功夫、技术”同义。称武艺好的人为“汝勾动”。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苗族武术的传承大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随着历史社会的变迁发展,苗族武术在吸收其它各民族武术精华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门派。
器械按长短兵器的不同,长兵器有梭标、棍、镋、猫叉等,短兵器有刀、剑、匕首等。“苗拳”包括“镰刀拳”、“板凳拳”、“柴刀拳”、“钉耙拳”等几个不同的套路,其器械多来自于农具,平日操练具有防身健体作用。
在苗族武术器械中以“苗刀”最为著名。清康熙《峒溪纤志》:“苗人年十六无不带刀,其铁自始生时炼至成童,故最为铣利,以黑漆皮为鞘,貌虽不利,锋不可当。”清乾隆《贵州通志》记载:“九股苗所用之利刃,名曰双环刀……。造刃之法,子初生时,各亲家送铁一块,匠人造成粗样,埋入泥沟,每年取出冶炼一次,至十六岁方成刃口……。磨而不灭,宰牛杀过而不滞”。苗刀的试刀方法,清嘉庆《绩黔书》记述:“九股苗制刀必经数十煅,故铣锐无比,其试刀尝于路旁,伺水牛过,一挥牛首落地,其牛尚行十许步才仆,盖犀利之极,牛猝未觉也”。可见其刀之锋利。至于剑、斧、矛、戈、鞭等,其技法多和汉族的相似。
苗刀分为环首刀、双环刀、钩钩刀、护身刀、鬼头刀、裤筒刀、竹刀等。苗族刀术套路进攻性强,尤以低姿攻击下路突出。
苗族武术可分为徒手和器械两大类。其中,徒手是苗族武术的基础,分为粘功、策手、花拳等类别,其中,粘功是苗族武术的基础训练;策手是攻防擒拿与点穴的绝招,殊死格杀时突然出手,可致人于死命;花拳以灵敏舒展而著称,多用于表演场合。苗族武术套路动作主要有猫儿拳、狗儿拳、反梅花、饿虎扑羊、四门开、八门擒打等。麻江苗族武术主要分布于龙山、下司及清水江流域的苗族聚居区。其中,以龙山潘氏和下司龙氏为主要代表。
(一)龙山苗族潘式武术
龙山苗族潘式武术套路有72套。其中,包括拳、棍、挡耙、刀术(双刀)等。
拳术套路:有楚神拜地、狭路相逢、五虎同堂、大小洪拳、六合倒桩、六合镖桩、拜四门、跌四门、板凳拳等32套拳术套路,岁月沧桑,现存的拳术套路仅26套。
棍术套路:有洪门棍、苗家牛尾棍、砍四门、镖四门、破四门、扫脚棍等。
刀术套路:有洪门刀、田地四角刀、擒拿刀、虎门刀等。
在苗族潘氏武术所有套路中,大都分为二十四式、三十六式、四十八式、七十二式等组合。在器械使用中拳、刀、棍、挡耙等都是实战需要采用的搏击动作。 (二)下司苗族龙氏武术
龙氏武术套路有108套。其中,包括拳、刀、枪、剑、棍、挡耙、猫叉、九节鞭、双节棍、板凳等。龙氏苗族武术主要技术特点是:上打莲花盖顶、下打古树盘根、脚镣手铐、天扣地扣。
拳术套路:有大小洪门、四门开、狭路相逢、反手拳、反梅花、白虎穿心、饿虎扑羊、九十踏归、洪门进、武松脱铐等。
枪术套路:有洪门枪、四门枪等。
剑术套路:有四门剑等。棍术:有四门棍等。
刀术套路:有四门刀、四门双刀、四门单刀等。
挡耙套路:有四门挡耙等.
九节鞭套路:二十四个动作组成的套路。
双节棍套路:以苗族口传心授为主,由三十六式动作组成。
板凳套路:有板凳拳等。
猫叉套路:有四门猫叉。
麻江苗族武术主要分布于龙山、下司地区的苗族聚居区。其中,以龙山潘氏和下司龙氏为主要代表。
(一)苗族武术的传承
1、龙山潘氏苗族武术代表性传承人谱系:第一代,潘伯高,男,苗族,1921年生,10余岁开始随父亲习武。第二代,潘世美,男,苗族,77岁,务农,10余岁开始习武,曾获黔东南州武术比赛一等奖。第三代,潘有森,男,苗族,50岁,从小习武,现为龙山教育辅导站干部。
2、下司苗族龙式武术传承人谱系:第一代,龙昌盛,男,苗族,59岁,务农,15岁开始随父亲龙朝江习武。第二代,蒙光付,男,苗族,46岁,务农,16岁开始随师父龙昌盛习武。第三代,贺福恩、龙廷武、龙薪全、龙薪臣。
(二)苗族武术的保护
2009年,苗族武术被批准列为第三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苗族武术的传承与保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日益重视体育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大力组织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非遗进校园活动,为了有效传承与保护苗族武术文化,在当地政府文教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龙山中学已经将龙山潘氏苗族武术中的“苗拳”引进校园。“苗拳”到潘友森这代已传承了四代,与现在的武术相比,尤其讲究“抬腿不过腰,双脚不离地,亦攻亦防”,以及出招要“眼到、手到、腿到,眼快、手快、腿快”,是苗族武术中的一门独特功夫。2013年,龙山潘氏苗族武术传承人龙山中学教师潘有森,对全校学生进行每班每周一节“潘氏苗族武术”的传授,意味着苗族武术开始进入体育教学课程体系。
本章图片均由麻江县非遗中心提供与本卷编写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