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属于中国南拳,拳套包括小念头、标指和寻桥三套拳法以及一套用于模拟对战练习的木人樁法,武器有八斩刀和六点半棍两种。咏春拳讲求攻守兼备,守攻同期,在心法、手法方面注重左右兼顾以最短的距离和时间用寸劲进攻和防守,由于实战效果极佳而深受习武者所喜爱。
叶问咏春拳是咏春拳流派之一,主要在广东、香港、台湾地区流传。早先咏春拳因其学习周期长、学习成本高,曾被称为“少爷拳”,拳法难以推广普及。后经叶问先生精心改良授拳方式,咏春拳才变得更易于学习与掌握,从而吸引了众多习武者投于咏春门下。
1950年,叶问于香港发扬咏春拳,其著名传人有梁相、骆耀、黄淳梁、徐尚田、招允、李振藩(李小龙)、梁挺等,他们都遵其遗志,将咏春发展发扬至世界。故叶师逝世后,被誉为“一代宗师”。
相传咏春拳由南少林的少林五老之一,五枚师太所创,辗转传到佛山梁赞,后传陈华顺,再传叶问。
梁赞(1826-1901),广东鹤山古劳人,出生于佛山,在佛山行医,并在其医馆《赞生堂》内收徒授拳,将咏春拳术发扬光大,被咏春门人推崇为一代祖师。
陈华顺(1849年—1913年),广东顺德人,因在市集上找续辅币,所以得花名“找钱华”,是清末咏春拳祖师梁赞的入室弟子,在佛山教授咏春拳。一生收徒不多,共十六弟子。除其子陈汝锦之外,还有雷汝济、陈锡侯、黎厚培、陈孔大、何汉侣、吴小鲁及吴仲素两兄弟等,叶问为其关门弟子。
叶问(1893年—1972年),原名叶继问,广东南海罗村镇人,出生于佛山。叶问于光绪年间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佛山镇桑园大街叶家庄,庄内有芸草书塾,叶问在此启蒙开学。由于叶家庄左边大祠堂租给咏春拳师陈华顺,故得以拜陈华顺为师,并为其关门弟子。几年后陈华顺因病去世,临终前嘱咐传人吴仲素继续教导叶问,于是叶问便随师兄吴仲素学习,从此对咏春拳极度热爱。
因缘际遇,叶问遇上梁碧(梁赞次子),得以跟随师伯梁璧深造多年。梁壁把咏春拳奥秘尽传叶问,成为叶问悟出咏春之精髓、并将之融会贯通的重要基石。梁壁还把梁赞手抄的三本咏春拳谱及医术心得秘本亲手传了给叶问,并将叶问视为梁赞祖师之咏春拳衣钵传人。
1949年,叶问从内地到澳门,后转至香港。1950年,叶问把授拳作为职业,他是第一个在香港正式以咏春派为名的授拳师傅。其间,叶问收了李小龙为徒。1962年,叶问的两个儿子叶准和叶正到港团聚。1967年,为发扬咏春拳,叶问创立了咏春体育会,为香港最早注册的国术团体之一。1968年,叶问及弟子购置了位于旺角水渠道现址,作为咏春体育会永久会址及教授咏春场地。
习练咏春拳所用到的器械主要包括木人樁、六点半棍以及八斩刀。
木人樁是练习时的辅助工具,以木材制造,在主干体上设有桩手及桩脚共三手一足,桩手以及桩脚容许少量活动(弹性),练习时充当模拟敌人。咏春拳使用的木人樁主要有立柱式木人桩和壁挂式木人桩两种。
六点半棍属单头长棍,棍尖比棍尾小,旧时棍长有九唐尺,传入香港后变成九英尺长。
八斩刀是双刀,两手各握一柄,同时配合运用,八斩刀刀身较短,比匕首长,约等于一个人从手肘至指尖的长度,其刀形与一般的南派短刀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刀身呈梯形,前阔后窄,便于劈斩。
咏春拳主要拳理是“中线理论”,意思是把人从上到下,分成左右两面,这条线就是“中线”,不论是敌、我双方怎样站位,都可以明确地定出中线位置,使咏春拳以中线发展出千变万化的手法。另外,咏春拳的特色为“近身短打”、“借力卸力”、“攻守同时”、“长桥发劲”、简单而直接。“中线理论”认为,子午线为敌我之间的直线为最短、最快、最直的路径,按此路径出拳就不会做过多动作。
咏春拳以拳术攻防理论创新为主,从人体结构、关节活动及人体力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改进拳术理论。并从实际出发,摆脱了传统的五行八卦、象形神意等玄学、非科学性质、近似哲学性的解释,创造了一套由浅入深的套拳训练系统。
由第一套拳“小念头”开始,要求学习者了解每个手法的正确位置和每个动作中的力的运用,再配合小念头马,又名二字拑羊马,简称正身马。由手部动作开始,直至意念反应至全身力量为止。
继有“寻桥”,是练习手法配合腰马运用,是咏春拳另一个主要马步,寻桥马,简称坐马。通过借力、卸力的原理,由正身马转变为坐马,从两脚承担转为一脚承担。要求前脚提起时身躯不动,寻桥是卸力技巧的练习,法度要求标步、腰马和手法配合、融合,从而达到形意合一。
最后有“摽指”,是咏春拳之力的表现和运用,练习在同时间内,向两个相反方向发力、使力的运用达到“意”的境界。
咏春木人桩是实践的练习。由于三个套路已练习好位置、出手方位及发力,木人桩法则是假设对方进攻时该如何处理,要求手法、腰马和步法的配合,对脚法要求甚高,是一套咏春拳的全面运用练习。咏春拳除了三个套路、木人桩法之外,还有一长一短两种兵器。其中一长为咏春六点半棍法,一短为咏春八斩刀法。
咏春六点半棍法。棍长九尺二寸,是不容易练的兵器。与其他棍法比较,其特点为“实而不华”。基本棍法由六式组成,即枪棍、钉棍、挑棍、弹棍、冚棍、拦棍。最后半点是起手消按半式,称为櫈棍。通过循环组合练习,最后学得六点半棍法。
咏春八斩刀法,共八节,提供了应付长兵器、短兵器及被多人围攻的处理方法。步法和身法均来自咏春拳法,刀法也有咏春拳法的影子,不同的是有退马的练习,且对腕、肘力的要求更高。
咏春拳以三原手法为始,即摊、膀、伏。再变化成的其他基础手法有:窒、标、圈、栏、枕、耕、拍、猎、揿、拂、按、提、护、拳、掌。马步有:正身马(二字拑羊马),坐马(寻桥马)、标指步(三角马)。在攻防中由左右手同时运用手法配合腰马步,已达至同时攻守的最佳效果。咏春拳最独特的练习是黐手,目的是训练手法运用、攻防线位、力流方向的知觉反应。其中包括单黐手和双黐手。单黐手是指双方以单手练习指定动作,有既定招式练习。双黐手是指双方通过双手既定招式练习,达到自由活动运用手法、法度及攻防距离等,以及近似搏击的自然反应练习。
叶问自1950年从佛山南下香港教授咏春拳,到1967年成立咏春体育会,直至1972年去世,培养了大批弟子并在世界各地设馆授徒,开枝散叶,研习咏春拳者逾二、三百万众,成功地将咏春拳推向了世界。为表彰叶问对传播中华武术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佛山市政府为此批准建立叶问堂,以纪念叶问在传承与推广咏春拳的功绩。叶问堂在佛山祖庙博物馆内建成,现已成为广东旅游胜地。同时,也是世界各地咏春拳弟子寻根祭拜之地。叶问堂开幕典礼于2002年11月9日在佛山市祖庙博物馆隆重举行。叶问堂之建成可说是咏春拳历史的里程碑,在纪念一代宗师叶问的同时,在传承发展与交流推广咏春拳方面,功不可没。
自叶问创立咏春体育会至今的五十年间,叶问及弟子们为传承推广咏春拳作了极大的努力。1968年咏春体育会建立了永久会址,1985年订立了咏春拳教练发牌制度,1999年举办了咏春世界同人大会,至今已办了四届。同时,还举办多期裁判班及多届的咏春拳套路及黐手比赛,为培养优秀人才、提升技术水及表扬优秀的传承人,推动及联系咏春门人等作出了大量业绩。
李煜昌,为叶问二传弟子,师承叶正(叶问次子),曾涉猎多门中外武术,于1996年有幸遇上叶正并收为弟子,从此就迷上咏春拳。李煜昌出师后,收徒教艺,大力推动咏春拳在世界各地传播。李煜昌任2017、2018年咏春体育会主席,坚持咏春拳的传承与发展。他经常反思自己,叶问公为咏春门人留下了最好的武术根基,现在与将来能否成林成荫、延续前人传奇,则需要咏春同人一分一毫的累积、一点一滴去灌溉。他严格遵守拳术法度、尊敬前辈、礼待同门、接纳众人意见,努力团结门人,在传承与推广咏春拳传统功法的基础上,领导咏春体育会稳步向前。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佛山市文化馆与传承人郭伟湛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