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地处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水乡泽国,河流纵横,水面阔广,赛龙夺锦,自宋以来,沿袭至今。
清末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记载:“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从初一到三十),乡乡有之。”龙舟月已成为东莞一大特色,历来是各村联系世好、世交、婚盟乡村的纽带,也是村民团结、友爱、共进的契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到五月三十日,东莞人划龙舟,洗龙舟水,趁龙舟景,吃龙舟饼,食龙舟饭,唱龙舟歌,成为龙舟月。龙舟月的主要活动是龙舟竞渡。
龙舟月源于祭祀屈原,东莞氏族是宋代从中原南迁而来,保持中原习俗,以示不忘根本。不少历史资料如《东莞县志》、《广东新语》、《东莞在汾何萃涣堂族谱》以及《东莞王氏鳌台族谱》等对东莞龙舟活动均有记载。其中,由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著的《广东新语》记载最为详尽:“五月时,洪流滂濞,放于百里。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乘潮下上,日已暮而未散。龙舟长十余丈,高七八尺,龙髯去水二尺。额与项坐六七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枻者,不下七八十人。竞渡则惊涛涌起,雷雨交驰。舟去而水痕久不能合。斯亦游观之至侈者。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如彭峡者可纪也。”“朱旗画楫蔽江下,潮走万江飞水马。”(清代东莞诗人罗瑞球)每年的东莞龙舟景,都始于“东莞龙舟第一景”的万江镇。
东莞龙舟竞渡系列活动涉及到的相关制品主要有龙舟制作、食品以及香囊这3类。
1)龙舟:东莞市龙舟特征为“大头龙舟”,船长28.5米,28排划手共56人,全船连跳头、锣鼓手、梢工共约60人,龙头大且威武,船身狭长,两头翘起,潇洒流畅。
2)龙舟制作的工艺流程为:选底骨(龙骨,主要选垂直的大杉树做底骨)—起底(钉蝴蝶底,起蝴蝶底)—起水(拗弯龙骨,呈流线型)—打水平(中线定位,平衡蝴蝶底)—转水(安装挡水板)—做大旁(称为“合”——舟两侧,也称钉花旁)—做横挡(舟排骨)—做坐板(划手坐位)—安龙肠—加固中肠(坐位与龙肠用竹片加固,也称抓篾)—上桐油灰(板与板之间缝隙加固,防漏水)—刨光—涂清漆(使舟光滑,也称扫柚油)—制作安装龙头—安装尾舵。一条龙舟制作时间为6—7天。
2)食品:主要有煮龙船饭和裹粽(角黍),都是龙舟竞渡的传统习俗。凡招标、设景的村庄,皆由村里统一煮龙船饭,免费供吃。龙船饭是饭菜合一。把菜做好,拌进饭里。
3)香囊:姑娘们用绫罗绸缎的边角料、花布碎料,包以艾棉、臭草或棉花,藏以樟脑、檀香粉等,再用金银丝绒,缝成不同形状,互相比赛斗巧。让自家弟妹挂上香袋,与人家比试手工女红。这种香袋能防毒虫、逐蚊蝇、驱蜈蚣、逐毒蛇,还能防治脑膜炎等杂病。而今人们生活好转,香囊风俗在东莞逐渐消退。
东莞民谚有云:“初一初二,万江、西塘坡,初三初四,大汾、牛涌尾。”之后各地互让互利,定出自己的龙舟景日子。各村龙舟,必需到世交(互有婚嫁的村庄)、世好、同姓的村庄趁景,保持世代开创的友谊。为保存龙舟竞渡的活动,过去一般由庙宇、宗祠的堂口负责人组织竞渡事项、置办龙舟等。堂口有庙的油香钱、公尝田维持活动,划手是本地农民,不支工资,平时参加劳动,常常划船,不需专门训练,随传随到。而今的活动,多由镇村组织。旧例龙舟堂口由各村、坊轮流当值,主持当年活动。主持者要在四月初组织、筹款、安排一切活动。目前设标景点有十三四个镇,连村级有三四十个景点。
新船需在四月完成。新龙船下水,先祭龙头。新船下水后采青,再由夺过第一名的划手“旺船”(多是外村人),再由本村人划回村,先到妈庙(即天后庙)祭祀。龙船朝庙门,进退三次,意为三叩首,祭祀时,以炮竹助威助势,以示龙威,增强夺标的信心。新船以及木桡、划手衣服的颜色,以当地的庙宇主神决定。村中设关帝庙、康王庙的,为红色;设北帝庙的,为黑色;天后庙、观音庙是白色无须。现由船桨颜色保持传统习俗。大汾村为黄色,传说是宋代光宗皇帝之姑赵玉女赏为“奉聘金龙”,船为“黄袍衲”,其村红花庙尚存“飞龙”龙舟头,为明代所制。东莞龙舟月的龙舟竞渡活动主要包括起龙、抢青、设标、趁景、竞渡等5项基本内容。
1)起龙:过去,龙船制作非常讲究,多使用长三四丈的坤甸木做龙骨,忌日晒和北风吹袭。因船身多是用松木做的,每年龙舟竞渡后,龙船需要沉入水中用淤泥覆盖,喜阴的坤甸木非但不会腐烂,反而越来越硬。起龙前,先到保存龙船头的庙宇中,祭祀龙船头。然后挖出龙船,洗刷修整后,刷上猪油,再到庙里取出龙头,安上龙船,故名为“起龙”,祈求这年顺风顺水。
2)抢青:龙舟出水后,先要抢青。意为让龙舟吃饱才有力气抢得锦标,人们把龙舟划到河边的水田,拔下一把禾苗(或香茅),放入龙嘴里。抢青前,只能打暗鼓,打鼓槌、敲鼓边;抢青后燃烧炮竹,才能打明鼓,响明锣,锣鼓齐鸣,威风凛凛地划回本坊。抢青旧俗由一男巫佬(现在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拿一钵香茅水,用和睦叶(柚叶),从船头开始,边行边把香茅水洒向划手,口念“天灵灵,地灵灵,飞龙出海有神灵……”又复回船头,燃烧鞭炮,喝声:“飞龙第一”。这时候才可以参加龙舟竞渡。
3)设标:旧俗各地设标,奖品不多,前三名可得金猪(烧猪)、烧酒、锦旗。设标者需派人到各世交友好村庄贴红纸告示,言明某地某月某日设标。改革开放后,港澳同胞以家电设标。近年由厂商设标,多是现金。金猪(烧猪)、烧酒、锦旗则必不可少。
4)趁景:不言明设标,则按旧例所定的日子,称为“趁景”。各世交、友好、婚盟村庄龙舟,齐来相聚。设景的村寨门楼披红挂绿,舞龙舞狮,沿江两岸彩旗飘扬,家家户户迎接客人。“趁景”的龙船汇集,来往穿梭,自由划行。互相致意,鸣炮相贺。现还有彩船、造型表演。
5)竞渡:改革开放前,每景都有数十龙船参加。真正有实力的才参加比赛,约十多条龙船。图11 水乡各镇村龙舟赛均绕道经万江金鳌洲塔,以便让东莞中心人口最多的莞城人观赏助兴。赛时四至六小时不等。改革开放后,都是短途比赛,约一至二小时。
6)犒标:凡外村嫁来的媳妇,看到本村的龙船来“应景”时,就要和丈夫、孩子一起,带着鞭炮和“龙舟饼”、饮料、水果,及布料作的“标旗”,去慰问娘家的乡亲,叫做“犒标”。犒标的鞭炮当场燃烧,龙舟饼、饮料、水果等归划手所有,“标旗”则送回其娘家。龙船每次接受犒赏,都要进退三次,以示叩谢!
7)龙船饭:凡招标、设景的村庄,皆由村里统一煮龙船饭。因人山人海,吃龙船饭的人,随到随吃,自己拿碗自己装饭吃。旧例只设少量台桌,人们捧着碗,“随遇而安”,找个阴凉的地方,坐下就吃,吃饱自找位置看龙船。当日,谁都可以自由吃龙船饭而不必付钱,村人也不会问你是谁,来者欢迎,一律当嘉宾对待。
8)庆祝:夺标者是全东莞最威风的镇村,镇村即邀请省港名班上演大戏(粤剧)以庆祝。有的还写入族谱记念。此镇村的名誉,不仅带来当地的繁荣,更带来男青年婚姻的顺利,其“头桡”(最前的划手)理所当然是最好的男子,是老人争选女婿与姑娘们摘偶的首选。
东莞龙舟月属于集体传承。 随着现代化的、多元化的娱乐冲击,青少年们对民俗龙舟竞渡逐惭失去兴趣。如今青少年不用参加体力劳动,体力下降,很难承受竞渡的艰苦,因而减少了青少年参加竞渡的兴趣,龙舟竞渡出现了濒危状况。万江龙舟月传承方式,属于家族传承和集体传承,大部分村社都有自己的传承谱系。近年来,为保护这项传统文化,各镇区都采取积极措施:将过去不稳定的龙船堂组织,改由镇村基层组织负责;每年的活动有直接组织者,将活动和经费落实到基层;不仅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而且积极引进赞助,保证活动经费,这些措施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东莞龙舟代表队多次在国际大赛中获得冠军。1999年8月,东莞女子龙舟队代表国家参加第三届世界龙舟锦标赛,一举囊括了女子三项赛事的冠军。 2000年起沙田、中堂先后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全国“龙舟之乡”的光荣称号。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东莞市万江镇文化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