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雷州风筝节

项目编号:省Ⅳ-Ⅹ—52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雷州风筝节


一、概述

  广东省雷州地处雷半岛中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风筝节是古雷州端阳节三大赛事“东岳赛鹞、夏江龙舟竞渡、麻扶讴歌”之一。它是以雷州北门关为主,辐射周边县、区部分乡镇于端午节期间表演竞放风筝为主要活动,兼涉游艺、文化娱乐的庙会活动。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不断壮大,雷州风筝节成为当今雷州半岛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端午节活动之一。在当下外来文化、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办好雷州风筝节,重视发展风筝这一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体育运动,将更利于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焕发民族精神。



二、历史沿革

  雷州风筝节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宋朝淳佑年间,雷州知军孟安仁奉旨在府城北门外建造东岳庙一座,约1200平方米,庙奉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大帝、康王大帝、班帅侯王、十二花母等神,臣民共祀,以祈江山巩固,风调雨顺。据《海康县志》载:“明嘉靖十七年,雷州知府洪富因飓风频年为害,在雷州城东十里的海岸设坛祷祀风神。以后每年夏、秋、冬的孟月朔日例行祈礼。至嘉靖二十五年,知府林恕把祭坛移至南渡河渡头。但后因道路崎岖不平,来往困难。嘉靖三十二年,知府罗一鸑把祭坛迁至府城北门外东岳庙旁边,重建风神庙一座,奉祀宣仁昭泰风伯神,并拨款重修东岳庙。”

  后传说嘉靖年间,雷州半岛飓风不断,暴雨成灾,鼠盛虫多,农业生产连年减产,百姓苦不堪言,官府束手无策,嘉靖三十三年一夜,东岳庙神明及风神托梦知府罗一鸑(福建闽县,今闽侯县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说:“汝当扎制诸鸟形纸鹞三百,大母鸢一只,升空飞舞作势,必定鼠灭虫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翌日,罗知府广招全城能工巧匠,以纸篾扎成鹰、鹊、凤、蜈蚣、龙、凤等各式各样的风筝几百只,于端午日带领民众祭过东岳诸神及风神后,到达庙北五里坡校场竞放风筝。霎时,雷州上空“百鸟”齐飞,龙腾凤舞。事后果然神验,雷州顿时鼠失虫消,风调雨顺。随之罗知府宣布以后每年五月初五都要在五里坡校场举行风筝竞赛。自始,雷州市北门关的群众数百年来都在五里坡校场竞放风筝,年年不断,代代传承,周边县区的一部分乡镇风筝爱好者闻讯,也都相邀前来竞技,一时成为古雷州文化体育活动的一大盛事,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大文化习俗。如今的雷州风筝节,已成为雷州地区包括周边地区一年一度群众聚集的大型活动赛事。



三、道具器材

  雷州风筝节所用的道具器材,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中小风筝和两翼面积共约几十平方米的大型“过冬婆”风筝(“过冬婆”本是一种鸟名),加之竹篾、纸张、布帛、颜料等工具作制作风筝,六国旗、八宝幡、葫芦伞、狮龙、鼓锣和刀叉等作风筝节民俗巡游。

  其中风筝王“过冬婆”的制作过程是:风筝制作人先买回竹子、竹篾、布、粗缆索、细绳等材料,然后召集一些助手一起制作。他们先用竹子、竹篾编扎筝身,再铺上布,扎好,布上喷上几个大字“东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尾部挂着一节竹子,竹子上夹着6把镰刀。

  制作完成的“过冬婆”风筝看起来像一只庞大的鹏鸟,重40多斤(未含粗缆索),3级以上的风就会飞起。筝身(主体)长7.8米,宽3.12米;尾长8米;双翅各长10米;鸢身及两翼面积共约八十平方米。以前是用纸糊,重100多斤。

“过冬婆”放飞时,先是8位左右的放飞员拿着它(风筝与地面约呈45度角),随着指挥员的口号“一、二、三,放!”,8位放飞员迅速一齐用力把风筝抛向空中,20多个彪形大汉拉着粗缆索向后跑,风筝离地面不高时,最靠近风筝的2位拉绳员放掉绳子,后面的继续拉。一般只要风力足够,风筝就像鹏鸟一样拍打着翅膀飞上天空,它升空后看起来就像一把蒲扇那么大。

  举办风筝节的习俗,场地因素应首当其冲。举办雷州风筝节的场地——雷州市北门五里坡校场,原是古雷州驻扎军队的训练基地,地处雷州市郊北边,地面宽阔平坦,视界高远,正是竞放风筝的最佳场地。



四、基本内容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雷州北门关的群众选出首事头人主持该赛事,组织、联系本地和外地的风筝爱好者参加竞赛。由发起者扎制一只大型“过冬婆”风筝王,又叫做“母鸢”,鸢身及两翼面积共约八十平方米,尾部依次插着八把钩镰,用粗缆索做鸢线。该风筝王由三十名彪形大汉拉线才能放飞。其他参赛者随意扎成蜈蚣、龙、凤、蝴蝶、喜鹊、鸡母卢、水桶、八角、雄鹰等各种各样的风筝。大的如前面提及的“过冬婆”,小的有不满一尺的“花娘担扫”(圆形两边横出几支茅扫)。关里的群众各家各户插艾叶、包粽子,小孩们佩带香袋祈求平安。

  当日大清早,由各社区组织的队伍穿着古服,举着六国旗、八宝幡、葫芦伞、八卦旗、五色旗、舞狮闹龙、击鼓鸣锣,祭过东岳庙及风神庙神明后,扛着庙牌、抬着祖先灵牌、神轿和神像浩浩荡荡从北门关出发,环城一周,返回五里坡较场。

在平坦的坡地上围成一大圈,递次表演武术、龙腾狮跃,好不热闹。

  一俟风起,雷州各社区及周边县区、甚至远道而来的风筝爱好者即把参赛的风筝递次放飞腾空,百鸢千鹞冲上蓝天,场面蔚为壮观。天空中各式各样的风筝争奇斗艳,试比高低,真是千姿百姿,令人目不暇接。

  巨大的风筝王乘着清风横空飞舞,扶摇直上寻登九霄,总能引发掌声一片,赞声连连。每当其时,赛场观者如潮,人数达数万之多。风筝比赛者得以一展风采。全部风筝腾空后,大会请赛前选好的选好四、五位经验丰富的风筝制作师作为评委,评委们根据评奖标准各自给每只风筝打分,然后再根据总分颁奖,颁发奖牌、奖杯、获奖镜框,并给予一定奖金。北门关扎制的“过冬婆”风筝王总是独领风骚。



五、传承与发展

  雷州风筝节自明朝开始,采用先家族传承后集体传承的方式,雷州府城北下广村人臧定仁(明朝正德二年生)是雷州风筝节的开基者,他多次带领发动村民参与官府举办的风筝节。臧品,(明嘉靖二十年生),雷州府城北下广村人。自幼喜爱风筝运动,积极参加知府发动的风筝赛,发动组织村民响应知府号召,热情参与风筝节,是雷州风筝节的第一代传人。至今已有十五代、共有30位传承人。现在雷州风筝节的代表性传承人是其第十五代传承人李班吉和吴羽江。李班吉,男,1969年3月出生,初中文化程度,雷州市附城镇城北村委会北门人,雷州风筝节组委会成员,风筝王的制造师,其制作的风筝构思精巧,富有创意,获得人们的一致好评,参加雷州风筝节也多次获奖。1964年8月出生的吴羽江,是雷州市附城镇城北村委会北门人,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因爱好而多次捐资、参加、筹办风筝节,是举办现代雷州风筝节的主要组织者、总指挥及传承人。

  近年来雷州风筝节由于受新兴娱乐形式的冲击,许多年轻人对放风筝已不再像老一辈人那样产生深厚的兴趣,于是导致扎制风筝的技术后继乏人,因此随着老一辈风筝爱好者的逝去,雷州风筝节面临传承危机。针对这种情况,自从1985年以来,相关部门加强对这一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民俗节庆的积极倡导,雷州市北门关基本每年都举办风筝节,并组织、邀请市内各社区和外地的风筝爱好者参加比赛活动,每次投入一定数量资金支持活动的举办和宣传,继续每年办好雷州风筝节。鼓励老一辈艺人向年轻一代传授风筝制作技术,在地方出版物《图读雷州文化》、《雷州历史文化大观》上编写有关的风筝知识和活动信息,组织人员编写《雷州风筝节》书籍,建立大型雷州风筝展览窗,传播有关风筝知识。资助有关人员走出去向外地的风筝爱好者学习,加强交流活动,提高风筝制作的技艺。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雷州县文化馆与雷州风筝协会提供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