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一、概述

  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划龙舟是九江最具特色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

  划龙舟与九江多水的自然环境有关,在古时的居民生活中,舟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而竞渡只不过是他们水上活动的一种娱乐方式而已。九江龙舟大部分的群众都非常热爱龙舟运动,把传统龙舟活动作为庆祝节日的传统消闲、娱乐方式,同时也举办众多竞渡比赛,并融入了很多当地的民间风俗,具有浓郁的民俗特性及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而今划龙舟已成为九江人民的一项喜闻乐见的大型民俗活动,甚至发展了专门的龙舟队在全国的龙舟赛事中积极参与,并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历史沿革

  九江划龙舟在清代就开始盛行,龙舟遍布各个村落,据清《九江儒林乡志》记载:“……盖乡人每夏五月必斗龙舟,舟首尾刻作龙形,阔可二尺许,长或十余丈,短亦二三丈;长者可坐数十人,短者可坐十二三人,近龙首处插旗帜,五色相间。旗后竖一牌,志龙舟出处地名。舟尾一小童绸衣草帽坐,辫发饰以红纬线,吹画角。舟正中一人鸣锣,一人立击鼓,锣鼓前后各用一人挥彩旗,亦绸衣草帽束以锦带。操舟者用红小爬,两旁排坐俱带竹帽,鼓角与锣声合作,则红爬齐起落去如飞;旗者左萦右拂,鼓者或侧击,则锣者将锣向前掷空去约数丈,以手接之,巧者百不失一。两岸观者如堵墙,鼓掌声齐叫曰:‘好’;‘好’谓之喝采,甚至以旗酒相贺,炮竹金鼓,喧声震天,岁习以为常。”这是清代龙舟竞渡的描述。可见,划龙舟是九江最具特色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

    建国前,九江共有龙舟46艘,至今增至100多艘。其中,舟齢最大的要数下西村“翘南洛溪社”,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足以见证九江传统龙舟的发展进程。而沙咀龙皇、大谷老龙等也已超过200年历史。自古以来,九江龙舟盛会常在端午节举行,后由于水位、气候、农忙等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10月举。




三、道具器材

  九江龙舟的表演器材包括龙舟、桡、舵、鼓、锣,其中鼓和锣是用来控制划龙舟的节奏的,助威振奋划手精神的作用。其他的器具包括装饰物,如龙头、龙尾、罗伞、帅牌、彩旗、七星旗等,其次还有不同的服装搭配,如虾公帽、白笠衫、绸纱带、长胡须等。




四、比赛形式

  九江传统龙舟的活动内容有:起龙——龙船菜青——请阿契——吃龙船饭——龙船会(游龙、竞渡、竞艳)——龙船出海——收龙。

 1、起龙:每年,村民划完龙舟后即将龙船沉放于固定沉埋(龙舟坳)村边河底,以防腐蚀。传统于翌年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辰,由村中父老主持,拜祭后,由青壮农民下水将龙船挖出,洗刷干净,肩托上岸,打整涂油,乡人称之为“出水龙”。是日之后,龙船金鼓声响则远近可闻。

 2、龙船采青:每次龙舟活动前,都要采青,采青的一般时间是凌晨至5点,这个时段采青是为避免一些不吉利的事。采青是用吉祥树(龙眼叶、柚子叶)放在龙船头,再用龙眼叶和柚子叶水洗龙船,以示吉利。

 3、请阿契:龙舟盛会前3-5天,龙船到处游弋,到关系好的邻村即“阿契”处拜访,主家村必以礼相迎,宴请客人,称“请阿契”。

 4、吃龙船饭:龙船大赛前夕,全村人兴高采烈吃“龙船饭”。划龙船所支费用,由厂家商户赞助,村人签筹。

  5、龙船会(游龙、竞渡、竞艳):龙舟会之日(通常是10月1日),龙船在九江涌或西江穿梭游弋,船上持桡。按桡舵张旗打鼓者服饰统一,虾公帽、白笠衫、绸纱带,亮丽威武。涌面锣鼓喧天,阵阵吆喝,岸上爆竹轰鸣,声声喝彩。从九江传统龙舟的活动形式看可粗分为三类,即游龙、赛龙和彩龙(又叫艳龙)。

  游龙之美重在神韵,龙舟上的龙筋部位十分柔韧,游动起来宛如神迹;“中州锣,杉桥舦”的说法,被九江人广为传颂。所谓“中洲锣”,就是指号称“中洲”的一艘龙舟,其敲锣者有一手“飞锣过桥”的绝招。每当龙舟飞速前进,将要穿过横跨河面的小桥时,敲锣者就把直径一尺左右的铜锣凌空抛过一二米宽的小桥,龙舟刚跨过桥底,锣者便眼明手快把铜锣接住,继续敲打。这些精彩表演,观众无不为之倾倒喝彩。

  赛龙也称竞渡,重在欣赏速度之美,竞速时不分龙头、龙尾,随时可反方向而行,至赛龙节目,则百舸齐发,如离弦之箭;千桡劈浪,若挥剑击波。“杉桥舦”龙舟的精彩表演:号称“杉桥”的龙舟,舵手的掌舵技术比其他的舟高出一等。

  因为九江赛龙,是在纵横交错的小河涌上进行,河里只有五六米宽,湾道多,而龙舟身长数丈,拐弯时往往要进进退退,才能取准角度绕过去,遇上急湾,难度更高。但号称“杉桥”的龙舟,由于舵手技术高超,龙舟遇急湾时仍能进退自如,飞速而过,因此为人们所传诵。

  彩龙也叫艳龙,争奇斗艳的一种比赛。是一种专门用来比美竞艳的龙船,越是有特色、越是漂亮的艳龙越能赢得观众的喝彩。

  6、龙船出海:龙舟会的最后一天(通常是10月2日),还有“龙船出海”的环节,龙舟出征西江,目的是到大将庙拜祭,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参加出海的龙舟,一定要由六社村一艘号称“周将军” 的龙舟率领。(相传周将军即汉代细柳营的周亚夫,是西汉名将,因卫国有功,汉景帝时被封为宰相。九江六社村村民为纪念周亚夫,就把“周将军”作为龙舟的名字。)九江各地的龙舟,对“周将军”深为仰慕,因而在出海赛龙时,都公举其为领头龙。据说,“周将军”领头出海,可以威镇龙王,使海不扬波,保群龙安然无险。这样,按辈份高低排列的龙舟一只跟着一只向沙口水闸进发,穿过水闸后继续向下游方向前进。划到下东大将庙附近,穿过海中的龙门后调头。龙船调头后,靠岸边,接过彩旗,然后再在附近调头再穿过龙门,如此反复转圈,一直等到所有龙舟都接过彩旗以后,便到大将庙拜祭,结束后按原路返回九江圩,出海便大功告成。

  7、收龙:回村后择个吉日,再把龙船沉回涌底,至此,该年的龙舟活动就宣告结束。

明朝诗人关管曾写诗描绘热闹的九江龙舟民俗活动:

彩鹢重重渡水隈,喧阗欣对绮筵开;

持杯莫问沉湘事,夺锦方知破浪才;

海鸟似邀华幌近,江花犹迓酒人来;

相从胜地饶知己,薄暮依依两岸回。




五、传承与发展

  九江传统龙舟的传承方式为师承制,从第一代传承人张程源,关芳和曾昆明到现在到了第四代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石明,言传身教,致力于传统龙舟的传承与传播。

  从1978年至今,朱石明每年都赞助本村的龙舟活动,并经常关心和支持远近闻名的九江龙舟队,随队远征国内外。扶持九江青年龙舟爱好者成立九江青年龙舟协会,着手编著九江龙舟历史文化书籍。组建了九江众兴和永兴传统龙舟队,成员大都是年青的业余爱好者,队伍多次代表九江出赛。在朱石明等传承人的不断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参与到九江传统龙舟的活动中,传统龙舟技艺和其文化内涵在这里薪火相传,得到延续和发扬。

  而九江传统龙舟中的很多典故,随着老一辈的离开,了解的人也越来越少。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九江政府聘请当地对传统龙舟相当熟悉的群众,将传统龙舟活动的基本内容、民间习俗、历史典故汇编成书,并将具体内容拍摄成视频资料以备保护、传承,搜集更多相关资料(包括实物资料),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作更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建立完整的档案。同时,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如龙舟艺术节使该项目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当地流传,尤其在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非遗中心提供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