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大船坑舞麒麟

项目编号:国Ⅲ(扩)-Ⅲ—43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大船坑舞麒麟


一、概述

  大船坑民俗风情以客家人习俗为主,春节期间“拜家门”舞麒麟是客家人民间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活动,是一种民间习俗和民间信仰。他们每逢新春佳节、节日庆典,都要舞麒麟,将舞麒麟视为喜庆祯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美好意愿。

  经过一代代客家人的传承发展,舞麒麟成为客家人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他们通过舞麒麟的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情感的寄托。在舞麒麟的过程中,不仅寄托着客家人对生活的欢欣及对未来的祈福,还展现了大船坑居民对师道、礼仪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崇。

  每逢春节麒麟队便要敲锣打鼓,挨家挨户去参家门(拜年)。麒麟队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还要给麒麟队一个红包,这叫你送我吉祥,我送你钱财。一年中凡有节庆喜事都要应邀去舞麒麟,这种习俗和信仰至今在大浪客家人居住地还完整地保留着。




二、历史沿革

  大船坑舞麒麟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谢姓一族,远祖出自河南乌衣巷,后经福建三明石壁里迁居于此。

  据说谢姓人刚定居大船坑时,常受到当地居民的排斥和欺负。为了防身自卫、壮大族群、强身健体,加之传说舞麒麟能扬善避邪、兴旺门第、添丁旺财,并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谢姓人便开始习练麒麟舞,祖祖辈辈至今已经历22代,世代相传,从未间断。

  二十世纪以来大船坑村舞麒麟一直十分红火。著名的师父有谢祥万、谢子华、谢国珠等。当时当地开设有很多拳馆,招收门徒。拳馆不仅传授舞麒麟的技术,而且讲授一些防身的基本武功,这恰好迎合了当时社会治安极差的防身保家的现实要求,很多青壮年都积极到拳馆参加学习。每个学员一年都要交给拳馆一定数量的粮食和食油当作学费。

  每个队员加入拳馆后,必须先跟着武功较好的师兄学好基本功夫,然后由拳馆的师父传授舞麒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有的学员都要进行一次试演,由师父逐个挑选出佼佼者,传授舞麒麟头的技艺。

  大船坑舞麒麟原始表演时长约20分钟,动作难度大、表现手法细腻,对参与者的武术功底、身体素质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要求很高,大多数参与者无法完成整套动作。

  目前,大船坑舞麒麟表演时长缩短为10分钟左右,动作难度大幅度降低,导致高难度技术套路面临失传的困境,其中,高难度的功夫“飞铊”表演已经失传。最初的舞麒麟表演只有一条麒麟,随着时间推移和观众的要求,增加到两条麒麟共同表演,也可根据表演需要进行5条或9条麒麟共同表演,以增加欢乐喜庆的氛围。




三、道具器材

  大船坑的“麒麟”一般长3至4米,最长的可达6米。麒麟头部用木头、竹片等扎成,眼睛可以转动,口部可以翕合,麒麟身用绸布镶着闪闪发光的粼片。首尾呼应,披红挂绿,鲜艳夺目,舞动起来生动活泼。外表像龙头、鹿身、马蹄、牛尾、狼额,身披五彩鳞甲。

  新制作的麒麟都要进行颇具神秘色彩的“开光见青”的仪式。在月圆星朗的夜晚子时之后,麒麟队员们捧着麒麟,抬着锣鼓悄悄出发,来到预先选择好的古树下,烧香,供神位,由麒麟队中最长最有权威的人虔诚地将麒麟头上的红布揭去,此时锣鼓大作,鞭炮齐鸣。麒麟“出生”时便见到了青青的树叶,这叫“开光见青”,是吉祥的象征。 

  传统的麒麟袍是由绸布制成,分别有红、黄、绿、白、黑五色组成,麒麟袍上写有“福”、“禄”、“寿”,有的写有“风调雨顺”的字样,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民对生活的渴望。

  大船坑麒麟队表演的服饰分为夏季服饰与冬季服饰。夏季服装主要为白色圆领杉或白色无袖衫(胸前配有红色边饰),白色长裤,配上红色腿套,腰上系有红色腰带(配有金黄色穗),面料为绵绸;冬季服装的衣裤均为黄色,配有红色边饰,深色小碎花腿套,腰带为红色(配有白色穗),面料为丝绸。

  大船坑舞麒麟表演除麒麟舞外,还有武术和演奏表演。武术表演的服饰、道具(刀、棍、叉等)和打击乐(鼓、锣、钗、铛等)及吹奏乐(唢呐)、演员服饰、队旗、彩旗等所有的制品都是在本省东莞清溪等地购买、部分本地制作。




四、基本内容

  大船坑舞麒麟表演包括“舞麒麟”和“打功夫”两大类。“舞麒麟”套路分为八段,“打功夫”(武术表演)分为器械十一套,拳术六套。

  大船坑麒麟舞的表演套路是由头、尾两人共舞,中间换人三次,基本分为八段:拜前堂——走大围(圈)——双麟会——采青——游花园——打瞌睡——走大围——三拜,其中最精彩最重要的表演环节是采青,表演套路具体细节为:

拜前堂:麒麟上场先拜师,以示尊敬;

走大围:围绕场地走一圈向现场观众致意,以示礼貌;

双麟会:场上的两只麒麟相会,表演此时正式开始。麒麟展示各式舞姿不乏风趣幽默的动作,如转头、对视、致礼、嬉戏、翻滚、舔足、舔麟、舔尾等。此套动作结束后因活动量太大,麒麟头须换人;

采青:这是舞麒麟表演的重头戏。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在尾部,配合默契,把麒麟的喜、乐、祥、和、凝、惊、醉、睡、威、猛、动等各种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麒麟首先要寻青,然后要采青,其次是玩青,最后是吃青。此套动作结束后因活动量太大,麒麟头尾均要换人;

游花园:采青之后,麒麟要在花园游乐、玩耍;

打瞌睡:麒麟游玩后感觉疲劳,要打瞌睡休息,并将之唤醒;

走大围:再一次绕场向观众致意;

三拜:结束时三次拜观众后退场。

    舞麒麟舞者通过舞艺,赋予麒麟活灵活现的生命力,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通常,一场真正的舞麒麟表演会由一个完整的故事来演释。例如:麒麟为了采青,不惜闯上崇山峻岭、渡过江河铁索桥、经过无数险阻,才能到达目的地。麒麟所表现的神态主要有八种: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具体如下:

喜:麒麟排除万难成功采青时,喜形于色;

怒:麒麟遇到物体阻挡或外物骚扰,便会愤怒,舞麒麟者须会表达;

哀:麒麟遇到困难,未能解决时,便会显露哀伤;

乐:麒麟喜悦时就会在地上自由跳跃,尽显欢乐神态;

动:麒麟好动,喜欢跳跃;

静:麒麟采青困难重重,当身心感到疲惫时,便须静下来休息;

惊:麒麟遇到危险便会产生惊怕,舞麒麟者通过动作将这种情绪传达给观众;

疑:麒麟多疑,对身边新鲜的事物皆产生怀疑,故舞麒麟时会作疑虑神态。

  舞麒麟乐器的组成有鼓、铜锣、铜跋、锁呐(当地人称喜笛)等。敲击乐与吹奏乐相配合,乐曲悠扬动听,吹尽喜怒哀乐之情。每一场都是一次民乐组合演出,乐曲配合了舞麒麟的全过程。

  麒麟下场后即开始武术表演,表演时间约为整个表演时间的一半。其中持械表演有棍桩、沙刃、凳桩、铁叉对尖、白手对双刀、猴棍、光钯对内尖、二棍、拳伞、单钯、长棍,其中“飞铊”表演,由于难度较大,现在已经失传;而拳术分为拳打四方、饿虎擒狼、龙头凤尾、观音坐莲、鲤鱼戏水、双龙出海、仙女散花6个套路。各式武术表演是舞麒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传承与发展

  大船坑舞麒麟代表性传承人谢玉球,男,生于1963年,深圳客家人,师承谢志强,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谢玉球先生12岁开始学习舞麒麟,至今四十余年。谢玉球先生舞麒麟功夫独到,尤其是作为麒麟头的主要表演人,动作干脆利落,刚柔结合,且在师承的基础上有发展和创新。他的武术功力深厚,技艺精湛,表现力强。他能使用各种乐器,以司鼓、唢呐吹奏见长,为乐队主要指挥者和参与者。

  大船坑舞麒麟的传承方式,由最早的家族式传承已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师徒式传承。大船坑舞麒麟代表性传承人谢玉球先生,对保护和发展祖辈传承下来的舞麒麟技术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为了避免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失传,他积极传授、组织和推广该项目。

  为了传承和发展大船坑舞麒麟这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各部门、社区办、学校纷纷参与相关工作,并建立了大船坑麒麟文化广场和麒麟博物馆。

深圳市大浪街道社区于2012年3月启动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并陆续在大浪实验学校(初中)和高峰实验学校进行舞麒麟的教学;有关部门还通过鼓励年轻的退伍军人积极学习舞麒麟、建设大船坑麒麟博物馆、制作大船坑舞麒麟书籍与教材等途径积极发展和推广该项目。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宝安区大浪街道文化体育中心和大船坑麒麟队提供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