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空竹作为中国独有的体育文化遗产和载体,其文化娱乐价值不仅体现在具有浓厚的老北京胡同文化特色,而且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明清至民国时期,都土地庙每月逢初三、十三、二十三日,均有庙会开市。每逢开市之日,特别是春节和二月二龙抬头,表演空竹和出售空竹是庙会的重要内容,给节日的北京带来吉祥之气。由于受其影响,北京广内街道各街巷胡同就会有许多抖空竹的居民当众表演,曾成为当时市民生活中的一景。新中国后,“抖空竹”这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逐渐复苏。进入21世纪,“抖空竹”在民众生活中迅速传播并发展壮大。“抖空竹”具有规模化、系统化、集体化的特点,是一项集娱乐性、游戏性、健身性、竞技性、表演性为一体的民间体育运动。发展和传承“抖空竹”,不仅能有益于民众的身心健康,传播传统体育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和谐。
空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为宫廷玩物,后传入民间,可谓官俗民承。相传早在三国时期,曹植曾做《空竹赋》,但诗赋内容己无考。中国名著《水浒传》中,宋江曾有诗云:“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到了明代,刘例、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述了空钟(空竹)的制作方法及玩法。《帝京景物略・春场》载:“空钟者,木中空,旁口,汤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者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另据原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的考证,在其所编《海外遗珍》一书中,收有一件“剔红婴戏纹圆盒”,盒盖上刻有晏戏图。图中,一童子正在抖空竹,旁边另有一童子捂着耳朵观看。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此幅画所表现的空竹和抖空竹的方法与现在完全相同。据秦孝仪注释,这件剔红圆盒为明代永乐年制。此外,明定陵出土的两件刺绣百子衣,一件被命名为“红暗花罗绣万寿字过肩龙百子花卉方領女夹衣”:另一件被命名为“红素罗锈平金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均为孝靖皇后的陪葬。在百子衣的背面,有一幅“放空钟图”,两童子挽臂并肩,相互配合,正在合力施放一个大型的空钟。由此可知,在明水乐年间,空竹已成为当时市井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活动,其成熟的造型特点与玩法,说明空竹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少在600年以上。
时至清代,坐观老人就当时北京空竹的特点做了记述,曾在《清代野记》中写到:“京师儿童玩具,有所谓空钟者,即外省之地铃。两头以竹筒为之,中贯以柱,以绳拉之作声。唯京师之空钟,其形圆而扁,加一轴、贯两车轮,其音较外省所制,清越而长。”可见空竹在清代深受京城百姓青味,特别为青少年喜爱。北京空竹与外省相比,有其自身特点,以双轮空竹为主。空竹所发出的声音,至今对于北京这座历史古城市仍具有象征意义。
空竹的材质一般为木材或竹质,是一种用线绳抖动使其高速旋转而发出响声的竹具。空竹轮盘四周的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以各圆盘哨口的数量而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拽拉抖动时,轮盘高速旋转,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声入云天。
空竹可分为单轮空竹、双轮空竹、双轴空竹、双轮多层空竹和异型空竹等。一般空竹越重200—300克,直径15厘米左右。目前最大的空竹直径1.22米,重30公斤,而最小的直径仅有1厘米,大小宛若纽扣。
近年来,一些空竹玩家甚至将茶杯盖、茶壶盖、锅盖以至于酒壶、圆形桌面、自行车轱辘等器物纳入空竹系列,抖动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空竹家族。抖空竹所使用的器材由空竹、抖杆(一对)、线绳三个部分组成,空竹的抖杆一般长度为35-45厘米,直径1—1.3厘米,线绳为18—24支纱的纯棉线绳。
随着空竹制作工艺和材质的进步,各种式样,不同尺寸和材质的空竹相继面世。在中国空竹博物馆里,就收藏了一个直径为1.5米的巨型空竹。
抖空竹集娱乐性、游戏性、健身性、竞技性和表演性于一身,技法多样,目前掌握的花样技法就有100多种。此外,还有双人,多人等众多集体花样。自明末清初以来,北京市广内街道一直是人口密集的市井居住区,广内空竹风格特点可归纳为“一高三多”。
一是制作工艺高。竹木空竹制作工艺与传统竹木工艺有着密切联系,皆以手工操作,从选材到制作完成,要求工艺细腻,需经“截板、锯竹筒、内粘、修活、锯竹片、外粘、磨口、扣盖、车活、修口、缠麻、车轴、上轴、灌胶、找平衡、打磨上漆、装饰”等共17道制作工序,加上抖竿、抖线的制作选取,一套完整的空竹才算制作完成。
二是样式多。有单轮空竹、双轮空竹、双轴空竹、双轮多层空竹和异型空竹等。
三是品种多。茶杯盖、茶壶盖、锅盖、酒壶、圆桌面、自行车轱辘等都被纳入空竹系列。
四是花样多。空竹的表演生动传神,其操作技巧有“扔高、呲竿、换手、一线二、一线三”等多种形式。上下飞舞的空竹,玩者用上肢做“提、拉、抖、盘、抛、接”,下肢做“走、跳、绕、骗、落、蹬”,眼做“瞄、追”,腰做“扭、随”,头做“俯、仰、转”等动作,其花样多种多样,有正、反、花样抖等100多种玩法。如“金鸡上架”、“翻山越岭”、“织女纺线”、“夜观银河”、“二郎担山”、“抬头望月”、“鲤鱼摆尾”、“童子拜月”、“鹞子翻身”、“海底捞月”、“青云直上”等动作,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除了个人花样,还有许多集体花样,如两人对传一个空竹、两人对传两个空竹、四人对传一个空竹(大过桥)、单线彩云追月,双线嫦娥奔月等。
北京市广安门内下斜街的都土地庙(今宣武医院院址)建于明代,民国时,每月逢初三、十三、二十三日庙会开市,特别是春节和二月二龙抬头时,表演空竹和出售空竹是庙会特色和重要内容。受其影响,广安门内地区历史上就有许多参加“抖空竹”活动的居民,其中不乏世家传人。当时,都土地庙众多空竹艺人的后人或多或少传承了祖辈、父辈的技艺,使广安街道至今仍保持着制作空竹的民间手工艺和”抖空竹”民间游艺文化活动。
代表性传承人李连元是本金广内街道老墙根社区居民,祖辈几代人以空竹表演闻名京城。清末民国以来,每逢都土地庙开市,李连元祖父李桂林(1894-1954)、祖母景兰(旗人)(1896-1976),因有空抖空竹的绝活,常是边做生意边抖空竹,用以吸引游客,久而久之成为庙会一景。李连元伯父李秉忠(1921-),父亲李秉孝(1925-),自小受家庭熏陶,对抖空竹产生浓厚兴趣,并创编了以正反抖单轮空竹为代表的一系列表演技法。到李连元这一代,其兄李仓元(1924-2005)和其本人在传承祖辈空竹技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独特的抖空竹技艺,李连元(1947-)善用鱼竿抖盘丝空竹,多次在北京市获奖,2003年其抖空竹技艺被录入“北京绝活”。
北京竹木空竹的制作者,人称“空竹张”的代表性传承人张国良,祖居北京宣南,其家传的空竹制作工艺已历经三代传承。张国良的祖父张瑞如(1891-1947)自幼做一手好木工活,每逢都土地庙开市,即在庙市上出售自家制作的竹木空竹,尤以双轮空竹最为精妙。张国良的父亲张宝全继承父业后,对原有制作工艺进行改良,使空竹品质更上一层楼。张国良本人在“文革”期间跟随父亲学习空竹制作技法,经过多年的钻研,继承并发展了空竹制造技艺,其制作的空竹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外形精美,颇具收藏价值,是当前京城为数不多的空竹制作人之一。
空竹作为一种民间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娱乐价值、健身锻炼价值和社会民俗价值。北京广内地区的空竹具有制作工艺高、品种多、样式多、花样多和极具观赏价值的特点。“抖空竹”的传承和发展,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扶持与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民间大众化是“抖空竹”活动的主要特点,也是“抖空竹”传承和发展为广大民众认同与关注的原因。期望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使“抖空竹”这一宝贵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切实地保护,让民间“空竹”制作技艺继续传承下去,使民众“抖空竹”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代表性传承人李连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