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中山醉龙舞

项目编号:国Ⅰ扩展-Ⅲ-4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中山醉龙舞


一、概述

  醉龙舞是中山特有的民间民俗艺术,源自古代香山的祈福消灾仪式,它通过再现神龙舍生忘死、驱除瘟疫的神话故事,表现中山人自强不息、敢为天下先、以天下幸福安危为己任的精神。中山醉龙舞民间艺术风格独特,融汇了武术洪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体,堪称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瑰宝,醉龙舞身肩中华民族龙图腾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民间艺术的独特传承价值。

   醉龙舞源起宋代,盛于明清,流传于中山的西区长洲村、石岐区张溪村、沙溪镇圣狮村和象角村、大涌镇青岗村、火炬区濠头村等地,从长洲等地移居到澳门的中山籍邑民,也将四月初八舞醉龙之俗传至当地。中山醉龙舞的活动时间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祭祀后举行,舞蹈内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巡游等。舞龙时,务必使舞龙者醉之,如舞龙者略有清醒,则旁人持酒埕强灌,达到“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的境界。




二、历史沿革

  中山醉龙舞又称转龙头、木龙舞、柴龙舞、舞龙船头,主要诞生在中山西区长洲村。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朝廷大臣黄宪(献,号敬斋)到安南国加封陈日暄,回国途中在海上遇到风暴,官船随波逐浪飘到长洲,黄宪辞官到长洲开村,并在村中建有一间侯王庙,庙中除供奉神像外,还供奉木雕龙头、龙身、龙尾,作龙图腾崇拜,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均在庙宇和宗祠中祭祀和转龙。据《香山县志》(乾隆志)记载:“四月八日,僧家浴佛,里社祭祀于庙,曰转龙头。是日里人奉祠,锣鼓旗帜,歌唱过城市,曰迎神,家以钱米施之,或装为神龙,歌舞数日而罢。”另据《香山县志》(道光志)记载:“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诸神庙雕饰木龙,细民金鼓旗帜,醉舞中衢,以遂疫,曰转龙。”

  长洲村在建庙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七日晚子时,全村的父老乡亲都到侯王庙祭祀。首先,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武功师父率众主持“开光点睛”仪式。长者一面口念:“左点天动地,右点日月明,中间一点升华盖,乾坤日月鬼神惊”等咒语为木龙开光。随后,德高望重的武术师父手持长木柄铁制三股铁叉率舞龙者入庙祭龙和转龙。

  四月初八黄昏前,在庙宇或宗祠前广开筵席,全村父老乡亲相聚一起,大碗酒、大块肉而餐,晚宴前,在庙前放一张长香案,上面陈设香烛和烧猪等供品以及彩雕的木龙。酒酣饭饱之际,有习武者贪杯痛饮,随之到庙里将供奉的木龙高举而舞。至此,长洲村“四月八舞醉龙”之俗开始延续下来。




三、道具器材

  醉龙的道具是木龙。中山传统的木龙制作,多用樟木、檀香木、金丝楠木、坤甸木、红木等坚硬的杂木为材料,以各个年代的绘画特色为蓝本雕刻制作,如明代的“猪嘴龙”、清代的“鹿角龙”等。从古到今,中山木龙在装饰上,除雕刻精美外,在庙宇供奉时和舞动时,多在龙角上插上金箔或用金纸刻成花叶状的装饰物,以示舞龙者的“神心”。龙角的制作上,除开叉角、鹿角外,还有与龙头连在一起镂空制作的(这种制作,更便于舞动)。在彩绘上,主要以朱赤为重彩,多以青、赤、黄、白为主调,黑色作点睛。另外,过去的木龙,龙嘴上是没有龙须的(但张溪的醉龙舞中就有“龙王”之说:“龙王”以有白须为记,一般来说,只有高深武功的长者才能舞,以显“王者之风范”)。到了清末民初,凡是舞醉龙所用的木龙,都有白色的龙须作装饰。

  另外,中山醉龙舞还需要用到铁叉和酒埕,以及狮鼓、鼓、锣、钹、鼓槌、锣槌等伴奏道具。其出巡旗帜包括高180厘米、宽120厘米绸布刺绣、顶带巴戟金属支架支撑的头牌,和直角三角形绸布构成的旗帜(分大、小旗)。而舞醉龙者的舞蹈服饰则由80厘米长红绸布制成的头饰、棉布汗衫作成的衣服、帆布鞋及250厘米长红绸布制作的腰带组成。





四、基本内容

  中山醉龙舞出巡顺序为:请龙,指将平日供奉在侯王庙的木龙请出来;祭拜,指由村中长者用香烛、烧猪等祭品进行祭祀;转龙,指舞龙者手捧木龙在侯王庙中转动;巡游,指沿着“侯王庙—西村—黄氏大宗祠—烟洲书院—中心村—北村—康王庙—狮山公园—侯王庙”的线路进行巡游。沿途中,锣鼓旗帜开路、舞龙者手持木龙或酒埕沿路灌酒,醒狮随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每经过路边土地公、祠堂或庙宇均行三拜九叩礼,沿途一边舞龙一边喝酒,有的不胜酒力,把酒喷洒空中,更有醉至倒地者,旁观群众喝彩助兴。

  醉龙舞不仅有双龙出海、横∞字形、之字形、四角方形和梅花形5种基本队形,而且还包括10套基本套路,分别为:(1)卧龙探水,带马归槽。主要是开始祭拜时的动作。(2)左顾右盼,跪地穿龙。表现祈求风调雨顺的诉求。(3)麒麟步走,升龙头。表现舞者独占鳌头的决心。(4)横扫千军,灵猫捕鼠。表现舞者在捕鱼时与风浪搏斗的敏捷。(5)大展红旗,车身回旋。表现村民在习武时互相切磋技艺的情形。(6)龙跃左右升(低)。舞者在切磋技艺之后来一次比武的动作。(7)霸王别姬,进步起形。表现在搏击风浪后取得胜利的喜悦。(8)金龙现爪,拐步起形。表达庆祝劳作之后五谷丰登的欢乐。(9)回旋身法,前后倒剖。以游龙的方式反映出团团圆圆的喜庆。(10)鹤企田基,弓步箭手。一整套舞步达致高潮。除此之外,中山醉龙舞还将以“五星鼓”和“七星鼓”、或者是“叮笃叮”的“舞龙灯”鼓点为主进行伴奏配乐,同时当天还会在村中祠堂等开阔地方举行龙船头饭,以供全村老少享用。

  总的说来,醉龙舞非常注重龙头和龙尾的“托”与“执”,例如“四平步、三拜九叩”,“左弓步、升龙头”,“回旋身法”,“金龙探海”,“龙跃左右”,“升龙头、托龙尾”,“左右旋跳”等动作,无不彰显着醉龙舞“形醉意不醉”的别致意境。

  庆祝活动直至四月初八当晚,村里还将在侯王庙等空地开设数十席酒宴,以供全村老少享用。席间会有舞龙者在饮酒后进行舞醉龙,这充分体现了醉龙舞“步醉心不醉”的特性。




五、传承与发展

  中山醉龙舞按地域主要分为长洲醉龙舞、张溪木龙舞、沙溪木龙舞、大涌木龙舞、濠头木龙舞和澳门醉龙舞,主要传承方式分为家族传承、社区传承和学校传承等。

  其中,长洲醉龙舞迄今为止已有黄志昂、黄锡铃、黄万英等15位传承人。张溪木龙舞已有杜云鹏、林万青、黎财时等13位传承人。沙溪木龙舞已有阮真培、阮竞庭、阮官泽等15位传承人。大涌木龙舞已有萧受良、龙二、萧萃英等8位传承人。濠头木龙舞已有郑友、郑惠斌等6位传承人。澳门醉龙舞已有林继昌、林成根等4位传承人。而中山醉龙舞的代表性传承人则属长洲醉龙舞第五代传承人黄焯根。黄焯根,男,汉族,1930年6月出生。中山市西区长洲人。从1949年起,黄焯根就开始协助父亲处理长西国术社的民间艺术事物,与队员们一起研习龙狮技艺,从而为日后舞醉龙打下了良好的武术基础。2010年黄焯根被文化部确认为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醉龙舞自1996年开始挖掘整理重见天日后,2008年6月,中山醉龙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山市于2009年将长洲黄氏大宗祠设为醉龙舞的传承基地,并在2011年12月成立中山市醉龙文化促进会,以进一步发展和保护醉龙文化。

  在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怀下,醉龙舞的传承人已经形成了梯队:以代表性传承人黄焯根为首的老一辈艺人积极开展传承工作;村中一批中年人积极参与长洲醉龙舞队的组织和管理、表演和训练,成为了醉龙队的中坚力量;村中一批年轻人的加入,为醉龙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朝气;更为难得的是,长洲村一群年幼子弟也积极加入到传承醉龙舞的行列中,使醉龙舞这一古老的传统舞蹈焕发出蓬勃生机。

作为岭南地区水乡特有的民间图腾舞蹈,近年来醉龙舞已参加了大大小小各种大型活动的展演,譬如上海世界博览会、广州亚运会及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活动演出等。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中山传承人和西区文化站提供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