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花鞭是汉族的舞蹈形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甘肃静宁县等地区,它集舞蹈、武术、体育竞技于一身,以节奏明快,粗犷豪放,铿锵有力,欢快祥和的独特风格广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
打花鞭在民间又被称为“霸王鞭”、“金钱棍”、“打花棍”、“打莲湘”,是按四十点法逐一用花鞭抽打四肢为基本动作,并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民间舞蹈。静宁县打花鞭以其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加之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了人们强健体魄、自娱自乐、沟通情感和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方式,是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静宁县打花鞭的历史在《中国舞蹈志》(宁夏卷)中有记载:“该舞源自甘肃。1929年甘肃静宁少年梁富成(1916年生)随家迁居相邻的宁夏西吉县将台乡,不久便加入当地的民间戏班,表演了他在家乡常跳的地摊舞蹈《打鞭子》,从此,该舞便成为戏班的固定节目保留至今。”此外,关于打花鞭的起源,民间还流传着两个关于打花鞭起源的传说。
传说在秦末楚汉相争时,项羽与刘邦相约“先入咸阳者王之”,后来项羽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每攻下一城,项羽便站立马上,挥舞钢鞭,高歌劲舞,舞至酣时,命令士兵折木为鞭再舞,共同欢庆胜利。其激昂之状,动魄之情,吸引和感染了当地的老百姓,百姓也纷纷效仿,于是这种即兴舞蹈的形式便传播到了民间,慢慢演变成为了一种传统舞蹈,因项羽有“西楚霸王”的美誉,霸王鞭由此而得名。 在静宁民间还有这样一种传说:在元顺帝至正(1341年)末年,元朝士兵(静宁老百姓叫元鞑子)跟朱元璋麾下的明军进行交战,打了败仗后一路溃败,所到之处搜刮民财,欺压百姓,强行叫老百姓杀牛宰羊、并跳打花鞭舞蹈来取悦。这说明了早在元顺帝时期静宁民间就流传着打花鞭的舞蹈活动。
打花鞭活动从依附于人民的生产劳动、岁时节令、信仰活动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一定仪式的文化娱乐活动。根据当地老者的讲述,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打花鞭的舞蹈在静宁县南北地区非常流行。学校在每年庆祝“六一儿童节”时,都会由当地的公社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打花鞭”的比赛活动,其场面非常热烈。到了改革开放后期,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广播电视及传媒影视业的普及,打花鞭舞蹈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从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生活。在以前的春节及元宵节期间,静宁城区及周边地方还能零星见到打花鞭的社火队伍,近年来已经很少能看到了。
打花鞭所需的道具和器材包括花鞭与伴奏乐器。其中花鞭是用5-6根细木或细竹棍捆扎制而成,分单鞭和双鞭两种。花鞭长约80厘米,直径约2.5厘米,鞭头栓挂铜铃4-6个或铜钱9-12枚(现在以小铜铃为主),并把鞭身装饰成各种颜色的花纹,两头吊有长约50cm的红穗子即成。伴奏的乐器有锣、鼓、钹、板胡、二胡、竹笛、木梆子、碰铃等。伴奏的舞蹈曲目有:《快八步》、《慢八步》、《洞宾曲》、《对花调》、《十杯酒》、《杨燕麦》等。
打花鞭的基本技巧是:用鞭磕打四肢为基本动作,按十八点法逐一进行,后来,又演变为四十点法。动作基本归纳为:“上击鞭”、“下击鞭”、“混合鞭”、“十字转身鞭”、“二起脚踢鞭”、“晃身鞭”、“缠腰鞭”、“仰身旋转鞭”等。
早年的打花鞭为两人表演,后发展为群体舞蹈,舞者男扮女装,头戴独辫发套及花头额,穿绣花对襟上衣,腰束长围裙。表演时在器乐曲的伴奏下“夹扇”走“十字步”上场至桌前,开始边唱边用鞭子击打身体的各个部位及地面。后来随着打花鞭的不断发展,打花鞭逐渐演变到磕、打、推、转、跳、翻、荡、摇、摆、甩、挑等十几种花样,并对原有的动作做了新的改编,将单脚击脚、起跳击脚、旋转换位、鹞子翻身、金鸡独立、抖鞭等动作融入舞蹈之中,使其变得更加身段灵活、脚步轻盈、动作利落,进一步丰富了表演队伍的造型变化。
在打花鞭中常用步伐有:一种是落地时脚轻跺地面自然成弓马步,双脚交替前行,在结束时单脚落地,重跺地面,颇有气势。另一种是后踢步,要求重拍落地,干净利落,切忌轻飘。由于迈步讲究力度,所以在表演中,踢得尘土飞扬,充分显示了西北人的粗犷豪爽之美。在击鞭、击掌、击肩、击脚、跳脚时,腰腿部均要配合左右转动,双肩顺势前后交替摆动,这样才能使花鞭在身体四周舞动灵活,挥打自如。
在打花鞭表演时,还必须遵循四字艺决:一是“快”,即随着速度的变化越打越快,节奏紧凑、粗犷豪爽,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二是“响”,即击打声音要响亮;鞭头铜铃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整齐响亮。三是“齐”,即表演者在表演时,舞蹈动作要统一协调,配合统一整齐,没有杂乱感觉,赏心悦目。四是“圆”,即跳跃、旋转时将裙子下摆旋转成圆形,随风飘扬,翩翩起舞,肢体动作和谐统一。整个舞蹈动作要具有轻盈、飘然、洒脱、豪爽、粗犷、优美的风格特点。
打花鞭舞蹈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打花鞭舞蹈的技术动作简单易学,该舞蹈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学习,并且学习者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会达到强身健体的锻炼效果。打花鞭作为群体舞蹈的一种,可以成为当代中、小学体育课堂中的优秀教材,通过学习能很好的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静宁县打花鞭的传承谱系共分为梁富成和杨生泮两个传承谱系。其中,梁富成分支共有11代传人,杨生泮分支则有9代传人。
据记载,梁富成分支的第一代传人是清朝同治年间的杨成子,静宁县阳坡镇人。后经陈生志、张文军两代师传给梁富成,梁富成作为打花鞭的第四代传人,对打花鞭的传承和推广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因而打花鞭在当地的发展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生于1916年的梁富成,男,汉族,卒年不祥。梁富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从小给别人放羊,练就了一身打花鞭的好本领,能唱小曲、民歌、山歌、也会扭秧歌、唱秦腔戏、会武术。后来因生活困难,全家迁移到西吉县将台乡。自梁富成将打花鞭发扬光大后,又经冯应子、邹玉新、邹小青、刘有有、李芳州、李家生,师传给第十一代传人张平代。
杨生泮分支从清代同治年间第一代传人姚三喜开始传承。生于1941年11月的杨生泮,男,汉族,高中文化程度,现住静宁县城关镇南关村,他是杨生泮传承谱系中的第六代打花鞭传人。杨生泮老先生不仅熟练地掌握了打花鞭舞蹈的技术动作及要领,同时他也在人民公社时代受到当地文艺队的影响和熏陶,熟练地掌握了琴棋书画的技艺,以及当地多种文艺活动地表演。后经李宗钦、闫慧琴传到第九代传人靳佩。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静宁县文体局提供。